夏小強:中共十九大政治局常委的三個版本

Facebook

中共重慶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孫政才的意外落馬,打破了中共內部現有的政治平衡,也使得中共內部不同派繫在十九大中的權位爭奪戰更加白熱化,同時也給十九大的政治局常委人選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政治局常委往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的最高層領導人,級別為正國級。中共政治局常委名單的順序一般按資歷和職位排列,反映其在黨和政府的地位,在正式場合的出席名單等基本不會發生次序顛倒,所以常有黨內第幾把手的說法。

但按照慣例,中共總書記、國務院總理必定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其它重要職務,包括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主席、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國務院排名第一的副總理,在多數情況下由政治局常委擔任。中共常委會的內部決策,一般情況下是在重大問題表決上採取簡單多數制,每個常委的表決權並不因其職務或資歷的高低而有所區別。

從文革後1978年的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到目前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共政治局常委出現過從5人到9人不等的人數。比較特殊的一次人數變動,發生在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上。中共的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的七位常委是分別是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由於在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上,除了胡錦濤之外,包括江澤民在內的其餘6位常委都將退下,為十六大胡溫新一屆常委讓位。江澤民為了維持對法輪功的迫害政策,把政治局常委人數由7人增為9人,在9個常委中除了胡錦濤和溫家寶之外,其餘7個常委都是江派官員和江澤民的親信:他們分別是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江澤民並且把負責宣傳和政法兩大系統的負責人李長春和羅干升級為常委,基本架空了胡溫的權力,造成胡溫執政十年「政令不出中南海」。因此,外界也有人稱此為「九龍治水」,各管一攤。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用全退支持習近平的方式,中共內部出現新的政治平衡:常委由9人降為7人,政法委書記降格退出常委,形成了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與代表鄧小平家族勢力的俞正聲,聯手對陣江派三位常委張德江、劉雲山和張高麗的政治格局。

目前,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在十九大上,如果按照年齡七上八下的慣例,除習近平和李克強之外,其餘5個常委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和張高麗都將退下。因此,新增補的政治局常委人選,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裡列出未來較有可能出現的十九大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三個版本,這不同的版本將由習近平下一步不同的政治行動方式所決定。

版本之一

這一個版本中,7位政治局常委由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栗戰書、汪洋、胡春華、韓正組成。

這個版本名單說明,習近平打破了此前的常委「七上八下」的潛規則,留任王岐山成功。江澤民集團在十九大前狙擊王岐山留任、挑撥習近平王岐山關係的行動失敗,王岐山最終成為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的人物。至於習近平陣營的栗戰書、汪洋、胡春華將執掌宣傳和紀委等重要部門。

具有江派背景的韓正出現在名單中,不少人不以為然,認為江派已經大勢已去,習近平應該儘量不會讓江派大員入常。但是,由於現在江派在台面上有資格入常的人選只剩下韓正。韓正能否入常,取決於習近平十九大後清除江澤民集團的速度和方式。政治充滿著交易和妥協,用談判和政治利益交換來解決衝突也是常態。因此,以習近平目前的求穩策略,如果沒有大的變故發生,作為孫政才被拿下以及王岐山留任的政治交換,韓正有可能入常。

即使韓正入常,其實已經對政治局勢無法產生太大影響。一方面7個常委中6人都是習近平陣營人馬,韓正孤掌難鳴,權力有限;另外一方面,十九大後江派大勢已去,韓正自然不會傻到繼續為江派賣命與習近平為敵,很大可能也是繼續倒戈歸順。

版本之二

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栗戰書、汪洋、胡春華、趙樂際。在這個版本中,沒有王岐山,作為政治平衡,也沒有韓正。王岐山雖然沒有入常,但是,王岐山將執掌為其量身打造的國家監察委員會,繼續幫助習近平反腐。同時,隨著習近平各項權力的穩固,以及不斷採取打破中共固有框架和潛規則的措施,政治局常委的權力將會逐漸弱化,最終可能只有象徵意義。

版本之三

這個版本把原來的七常委改為5人: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胡春華。另外,王岐山執掌國家監察委,領導反腐。這個版本出現的可能性應該最小,因為一旦這樣的版本出現,表明習近平將會採取比較強硬快速的手段,對江澤民和曾慶紅下手,因為這個版本顯示習近平改變政治遊戲規則動作較大,並不忌憚政治對手的強硬姿態。

當然,中共十九大還可能出現不同的版本。但是,這些版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常委名單無論怎樣排列組合,都是江派人馬大量出局、江派大勢已去的結局。那麼,習近平當局面臨的政治和社會局勢將會更為嚴峻和關鍵:如何清算江澤民集團所犯下的罪惡,如何化解近百年馬列紅禍肆虐帶給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危機和災難,如何使中國社會走向正常發展軌道以及復興中華文化、向傳統回歸。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