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亡於中暑?秦始皇死因大解密

Facebook

炎炎夏日,火傘高張,酷暑令人如此難耐!大家都想要整天待在室內吹空調吧?!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即使貴為皇帝,也不如今人能享受“涼夏”呢!走進中國歷史,我們探究兩個帝王相關的正反“案例”,可以窺見醫學進步的軌跡,並汲取不少經驗和教訓。

秦始皇死於酷暑?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可謂空前絕後的一代天驕。掃六合破縱橫一統天下,征百越伏匈奴威鎮四海。然而,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躲過了荊軻的匕首、張良的鐵錐、高漸離的擊筑之後,在將知天命之時卻死於中暑!

史書記載秦始皇早年“肺弱多痰濕”,正當壯年就開始出現齒松發脫、目光渾濁、哈欠頻作、怠於朝政的衰疲之態。其時東南諸郡動盪,北方匈奴騷擾,內憂外患交織,他不顧病弱決定出巡。這一走就是大半年,由南到北幾遍全國。

鑾駕來到琅玡時正值盛夏,當地有“五黃六月熱死狗”之說。恰在這裡秦始皇病倒了,出現的是發熱、惡寒、口渴、頭痛等中暑先兆。此時如能及時休息並施予清熱祛暑劑調理,並非不治。但他執意前行,到沙丘(今河北廣宗)時,已出現神志不清、皮膚蒸熱、煩渴氣促、憔悴枯槁、不能進食等中暑高熱的症狀。

中暑高熱是中暑重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其他三種中暑重症是日射病、中暑痙攣和中暑衰竭,相對愈後較好。如治療不當最終都會演變為中暑高熱)。在當時條件下,即使及時採取了物理降溫、藥物降溫和支持療法,如果是老年人、慢性心肺疾患者昏迷時間超過3小時,因周圍血流量減少,散熱功能嚴重受到影響,其存活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此看來,秦始皇死於中暑大概是在劫難逃的事情。

乾隆皇帝度夏有方

再看看清代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度過盛夏的。清朝的衣著有嚴格的等級和身份區別,不得僭越。乾隆的龍袍冬天用黑狐裘皮,春用棉紗袍,夏則改用透氣性非常好的紗袍。

盛夏時節皇帝吃些甚麼呢?史料記載“日惟二膳,只進薄粥”。主要是以綠豆老米粥、薏米粥為主,加上常飲具有解暑清熱祛毒功能的龍井茶。除吃的內容講究外,對飲食環境和所用器皿也有明確規定。夏天吃飯要臨水、臨竹,或蔭喬林之陰,或坐片石之上。四季器皿各不相同,夏季必須是白色,使人產生清爽悅目之感。這些從側面體現了他的養生觀。

另外,乾隆時期不僅從日常生活中對夏季防暑有規定,還充分利用中醫藥的優勢進行藥物預防。乾隆發旨,每年自小暑至處暑期間,每日早午兩次,將煎好的香薷湯放在宮廷或圓囿的主要道口,供人往來自取飲用。處暑後,將用過的藥味數目斤兩報內藥房執事侍衛。有措施,還有監督落實的保證,這一點在今天都值得我們借鑒。

說到居住,自然會想到有名的避暑勝地──熱河離宮,現在人們直接稱其為避暑山莊。這座前後長達80年修建的皇家園林到乾隆時才完善,乾隆每年來此避暑,一生共達52次,每次短則兩個月,長則5個月。熱河離宮正宮門有康熙所題“無暑清涼”,正殿則有乾隆所題“煙波致爽”四個字。

“煙波致爽”何義?清代較前朝的防暑意識和措施雖已算先進,但畢竟受當時條件限制,即使是蒼松古槐、楓林碧草、清泉瀑布、山湖小島構成的避暑山莊,有時仍難以挨過酷暑。於是便在頭年冬季取冰預置於冰窖,待來年夏天將冰塊放在室內。冰塊遇熱出現嫋嫋白氣,看似煙霧蒸騰,而室內溫度涼爽宜人。看著至今還懸挂在承德避暑山莊正殿門上的匾額“煙波致爽”,表達的不僅是當年乾隆愉悅的心情和舒適的感受,還向我們傾訴了因時因地制宜有效採取防暑降溫成功後的志得意滿。乾隆壽89歲,與他注意四時養生不無關係。

──轉自《看中國》

(責任編輯:曉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