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19日訊】面對金融領域系統風險,近來北京開始金融反腐的同時,金融監管也隨之而上。不過,一行三會(中共央行、銀監會、中證監及保監會)競爭性的監管造成了市場恐慌,官媒只好急忙喊話要穩定大局。那麼中共這種「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監管尷尬,根源在哪裡,我們來看看。
繼中共黨媒《新華社》發出「資本市場調整不影響大局穩定」,和「資本市場不能在處置風險過程中發生新風險」等文章後,5月17號,《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金融監管不要忽視市場的動物精神」的文章,被官媒廣泛轉載。
根據該文章,之前的金融創新以及高速增長,積累了不少的金融風險。今年3月底以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陸續出臺了「強監管」政策,短短兩週時間裡,針對市場亂象,銀監會密集出臺了7個文件。在此背景下,整個銀行業都陷入「合規」的緊張氣氛。市場也對監管政策產生了一定的「誤解」。股市連續5週下跌。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說,因為中共的監管是各管一攤,造成一行三會為了表現自己積極執行上層化解金融風險的命令,開始競爭,從而造成市場恐慌。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央行、銀監會、保監會競爭性的去槓桿,你下發3個文件,那我10天下發7個文件,因為整個資本市場上聯動的嘛,所以就造成這樣的恐慌情緒蔓延,然後造成高層的不滿,之後官媒開始不斷的發文,放出新的信號。」
《中國青年報》文章說,市場「誤解」銀監會的正常監管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不要忽視市場投資者的市場情緒,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處置風險的風險」。
不過,這種誤解在西方社會並不是經常發生。有學者指出,在中國,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管與被管」的成分居多,二者之間博弈思維重於協作思維,而中共的政策往往又是「半夜雞叫」,沒有給民眾預期心裡準備,這種超預期的監管政策就非常容易加大市場恐慌。
而在西方,以美國為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變化之前會對市場做長時間充分的預期引導,很少出現大超預期的情況。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認為,歐美監督機制的健全,也避免了民眾的恐慌。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我們從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例子來看,銀監會保監會在監督委員會裡面,應該可以交叉賬戶來監督,就不會是獨權獨大獨監了。第二就是最大最要害的監督者應該是老百姓,這個程序現在中國沒有。比如美國,老百姓可以向交叉的監管機構進行申訴。」
鞏勝利說,可惜的是中共到目前還沒有意識到,中共目前面臨的困境,就是不願給老百姓監管權利造成的。
與此同時,在中共的監管系統裡,監管高官利用監管牟利的醜聞不斷爆出。
自前年股災以來,證監會從副主席姚剛,到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張育軍等,至少有5名監管高官落馬。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落馬後,據稱項俊波從陽光保險董事長張維功那裡就收取了10億元賄賂。
而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也已經被調查。
現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稱擾亂金融市場的金融大鱷是妖精時,外界就提出,像姚剛張育軍這些監管者應該稱做什麼,誰來監管他們?
鞏勝利:「中國目前沒有這種機制,中國目前的監管主要是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對於監管者,比如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除了紀委以外,紀委但不是行業管理,它也不懂業內的事情,這些地方都是真空,其實最大的違背裁判原則的是這些人。」
有評論認為,其實不管是競爭監管的混亂,還是無法監管金融監管者造成的惡果,都是共產鬥爭哲學以及其專制本質的具體表現。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