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東方之美】承載中華文化底蘊與情趣的中國書房(組圖)

Facebook

【新唐人2017年05月19日訊】書房是人們用於收藏書冊、休閒閱讀或書寫文稿的地方。從古至今,書房都是讀書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園。中國書房則承載著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情懷和生命體驗,它以十分直觀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內斂的底蘊和中國文化人典雅別緻的審美情趣。

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古人對書房的命名。

中國人的書房通常被稱為書齋。「齋」字的本義是齋戒的意思,《說文解字》中對「齋」的解釋是「潔也」。

古人認為,讀書是清心凝神、陶冶性靈的事,應該抱著齋戒般虔誠的態度,所以他們常常以「齋」字來命名自己的書房。例如:王安石的「昭文齋」,蒲松齡的「聊齋」,劉鶚的「抱殘守闕齋」,周作人的「苦雨齋」。

由於古人的書冊大多是用竹簡或木簡串聯起來編製的,書房中常常會放置一種名為「芸」的香草(現代人稱為「七里香」)來辟蠹防蠹,所以在中國古代,書房除了「書齋」這個常用名以外,還有「芸窗」、「芸館」這樣的別名。



中國古人的書房以十分直觀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內斂的底蘊和中國文化人典雅別緻的審美情趣。(網絡圖片)

此外,古人給書房命名還會使用「堂、室、屋、樓、館、閣、軒、舍、居、洞、廬、庵、亭、山房」等等字眼,例如:劉禹錫的「陋室」,諸葛亮的「茅廬」,楊雄的「玄亭」,紀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鄭板橋的「青籐書屋」等等。這些書房名稱,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願,意蘊深遠,能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

唐代「詩豪」劉禹錫的書房樸素簡潔,故命名為「陋室」。劉禹錫專門為自己的書房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短文《陋室銘》,藉以表達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帘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些名句至今仍為讀書人所津津樂道。



明代畫家仇英的繪畫作品局部。(網絡圖片)

明代文學家張溥的「七錄齋」也十分有名。據《明史》記載,張溥自幼勤奮好學,凡是他讀過的書,必然要親手抄下來。他常常在抄錄完後朗讀一遍,隨即燒掉,然後再抄、再讀、再燒,像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停止,後來他便將自己的書房稱為「七錄齋」。

清末小說家劉鶚的書房之所以叫「抱殘守缺齋」,是因為他平生「嗜古成癡」,「竭其力之所至,不以營田宅,治生產,唯古器物是求。」這些流傳了千年的古董,因歷經滄桑,難免殘缺不全,他卻視若珍寶,甘願一輩子與這些殘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尋求心靈的安慰與歸宿。也因此,他自號「老殘」,還著有聞名後世的《老殘遊記》。

中國古人對書房的環境和室內陳設也是十分講究的。富裕的讀書人往往喜歡在山林水濱專門修築自己的書房雅室;即使是只能居住在鬧市或鄉村房舍的讀書人,也會在自己書房中放置植物盆栽,在書房周邊種植花草樹木,安置奇石假山,營造一種接近自然、遠離塵囂的詩情畫意。



中國古代讀書人喜歡在自己書房內放置植物盆栽,並在書房周邊種植花草樹木,放置奇石假山,營造一種接近自然、遠離塵囂的詩情畫意。(江蘇書協微信圖片)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這樣描述自己書齋的環境:「窗外四壁,薜蘿滿牆,中列松檜盆景,或建蘭一二,繞砌種以翠芸草令遍,茂則青蔥鬱然。旁置洗硯池一,更設盆池,近窗處,蓄金鯽五七頭,以觀天機活潑。」

明末清初學者張岱的「梅花書屋」則內設臥榻,對面砌石臺,插太湖石數峰。院內種植花草樹木,其間,栽種了三株大牡丹和一株梅花。書房窗外更有幾叢翠竹,修影婆娑。

一般來說,古人書房內最基本的要求是明亮、清靜、整潔,往往室內放置的寬大厚實的書案、造型雅緻的木椅、小巧精緻的茶几和木質鏤花的窗欞,大多是紅木打造的,其溫和敦厚的文化特質與典雅別緻的審美情趣相得益彰。

至於古人書房內的精美器物與陳設,我們將在下一篇與各位讀者一同鑑賞。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