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中紀委提「善始善終」預示打虎結局

Facebook

5月1日,中共中紀委監察網站頭條刊文介紹了習近平近幾年講話中與「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有關的論述。文章引言稱,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提到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強調做事要有始有終,既要善於謀事,有好的開端,又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把事情做成做好。隨之,列舉了14次相關內容,並「敬請關注」。

這14次與「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有關的論述分別是在如下場合的講話中出現的:中紀委第二次、第六次、第七次全會上,中央軍委專題會上,視察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和看望駐西安部隊時,調研河北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等等。涉及的話題主要是反腐、軍隊建設和改革、作風建設、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部署等。

值得注意的是,「善作善成」三次均出現在中紀委全會上,四次出現在軍委會議和視察部隊時,「善始善終」在這兩個場合出現的頻次分別是一次和三次。

那麼,「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含義是什麼呢?4月18日《中國紀檢監察部》推出的《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一文給了相當明確的解讀。「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源自《史記.樂毅列傳》,意謂做事情既要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既要善於做事,更要善於把事做成。

具體來說,「善始」即不忘初心,比如反腐、軍改的初心。而「中途變節,必然難逃失敗,不得善終」。「善終」指的是為人做事的終極目標,是需要以極大的恆心與毅力,堅定的理想與信念來達成。而「善作」是「善成」的前提,「善成」則表現為「善作」的成果。「善作」指的是會幹、能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善作」的成果可分為小目標和大理想,由小成集大成,由善作而善成。總而言之,善始而後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終。

無疑,中紀委在解釋完「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含義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推出了習近平關於「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相關論述,釋放了極為明顯的信號,那就是不論是反腐還是軍改,習近平都要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這與2016年6月11日大陸《新京報》微信公號「政事兒」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的中共國務院前副總理、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耿飆長女耿瑩對習近平的看法相一致。據報,習近平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曾任時任國防部長耿飆的秘書,與耿瑩的感情猶如姐弟,這是在暗示耿瑩對習近平是非常瞭解的,因此才有了耿瑩對習近平的如下判斷:「他眼裡揉不得沙子,容不下那些歪的、邪的念頭,而且他疾惡如仇,性格非常堅韌。」「他要幹一件事情,一定會劃一個句號,這個句號也許不一定完美,但一定都是有介面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做事風格雷厲風行,有策略,有政策,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上臺以來,為了擺脫江澤民集團以及中共黨內保守勢力對其施政的多方掣肘,高調推行反腐,四年多來,打下了軍隊、政法、行政、武警、國安、外交、金融等各個領域多隻「大老虎」和「老虎」,並一步步重新進行人事佈局。可以說,當今中共官場是風聲鶴唳。

在這一過程中,面對著各方勢力,習近平不斷放言,從「開弓沒有回頭箭」、「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到「反腐上不封頂」、「反腐不設名額,有多少捉多少」、「直搗黃龍」等,就是在表明自己善始善終的態度。

所有人都注意到,拿下的包括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薄熙來、蘇榮在內的諸多「大老虎」和各級「老虎」,背後都牽涉到「虎王」江澤民家族、其「大總管」曾慶紅家族以及依附他們的眾多官員。一個問題由此一直縈繞在許多人的頭腦中:習近平會否拿下高官們的最大靠山江澤民、曾慶紅?會否拿下同樣因腐敗被涉及的現常委張德江、劉雲山和張高麗?

顯然,早前的分析已經指出,如果不拿下中國最大的貪官江、曾,不拿下他們的前臺人物二張和劉,習近平的反腐將注定半途而廢,因為不僅江派餘孽會繼續興風作浪,給習近平製造麻煩,而且眼睛盯著反腐態勢的各級官員也會清楚:反腐不過是一陣風而已。

從去年開始,有關江、曾的信息就少之又少,亦有傳聞稱二人被軟禁,但習近平何時出手最後一擊並沒有跡象現象,而這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目前,習近平所處的政治環境已經不同於剛上臺之時,因為其在軍隊等各方面已切實掌握了權力,雖然仍有暗流,但其凶險程度已減弱。然而,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相當嚴峻。近日的強力打壓樓市,就是意在將資金倒逼進入實體經濟,因為中國的實體經濟已是虛弱不堪。加之朝鮮在朝核問題上咄咄逼人的態度,中共十九大再有五個多月召開,習近平如何進一步將暗流壓制或解除?

筆者認為,近期中紀委一個月內以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兩提「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就是在釋放重要信號。迄今為止,「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成果已一個個顯現,不過反腐的終極目標,即抓捕江、曾還沒有做成,而只有抓捕江、曾,才能由「善作」得「善成」,由「善成」才能解除危局,才能得「善終」。也就是說,抓捕江、曾已不是選擇題,而且已提上日程。果如此,習近平不僅承天意、順民心,而且可以徹底瓦解江派殘餘勢力,掃除其施政的障礙,為中國選擇一個美好的明天。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