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革命」在中國一鬧就是三年,這兩天,有媒體開始對其三年來的成果進行大肆宣傳、報導。文章顯示,「自2015年開始,……『廁所革命』的主管部門,國家旅遊局啟動了三年計劃。2017年作為收官之年,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截至目前,全國共完成新改建廁所50916座,佔『廁所革命』三年計劃的89.33%。2015年,財政部4.8億元的資金支持佔旅遊發展基金地方補助資金的60%」。
看起來,惟一能讓旅遊局引以為傲的「革命成果」正是體現在廁所的新增和改建數量上,這似乎就是「廁所革命」致力於解決的全部問題。除此之外,上述「成果」也就隻剩下讓人心生疑慮了。疑點一:「國家旅遊局」為何會成為「廁所革命」的主管部門?如果說,旅遊與廁所之間惟一、合理的聯繫只在於旅遊景點必須有廁所,那麼上述成果就會被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徹底否定,即「50916座」是否包括旅遊景點以外的廁所數量?既然「廁所革命」是全國性的,並且鬧了三年,那麼普通民眾的居住地是否就不存在公廁稀缺的問題了?
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農田深處的非景點區域,那裏的廁所數量、環境又是否能讓當地的民眾滿意?這是值得懷疑的第三個問題。當媒體報導稱「廁所問題引發大量疾病」時,我們是否更應該將目標集中在環境更為惡劣、民眾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更為低下的地區?然而,從「旅遊局」這一本該專注於旅遊的部門如今卻要負責「廁所革命」的分工上,我們就能看出,只要不屬於國家劃定的景區、景點,中國大部分城鄉民眾的如廁問題,顯然就會被忽略不計了。
或許有人會說,名勝古蹟、旅遊景點是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首先解決這裡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這種想法並不為過,但這裡仍有兩點需要說清道明:首先是關於資金的問題,景區內的廁所應該就在景點的運營範圍之內,既然中國各個景區都能從門票等相關產業中獲取利益,那麼無論廁所收不收費,都不應該再從國家財政中索取新建與維修廁所的費用。
媒體刊發的文章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來自海外的實例。說在德國柏林,有一個「茅廁大王」,他將創意產業與廁所產業一起開發,結果一年靠開公廁就賺了三千萬歐元。但如今,咱們羨慕人家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一點,那就是德國政府能放心大膽的把公廁交給私人打理,咱中國能嗎?更重要的是,交給私人之後,政府決不可能為其提供納稅人的血汗錢進行資助。
說完資金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談談環境的問題。無論是新建還是維修,三年的「廁所革命」無非就是為了讓中國的大小景點,如同變魔術一般,一瞬間能佇立起一座座潔淨如新的廁所。但不知負責這項工程的旅遊局領導們是否明白,廁所如今的煥然一新,並不意味著它能永遠乾淨下去。漫長的過程中還需要良好的維護、管理,更需要如廁者的文明意識和高素質行為。無論是開發「第三衛生間」,還是增設僅供特殊人群使用的專用衛生間,若想要環境始終衛生、乾淨,就離不開使用者的保持和維護。
我們在羨慕、讚嘆「日本及歐美發達國家在廁所建造上彰顯的人文關懷和設計智慧」的同時,顯然不能忽視,這些國家在點滴之處所表現出的軟實力以及國民在遵守公德與秩序上所達成的思想、行為共識。這才是一個國家及文化最重要的名片,這才是彰顯一個民族是否發達、文明、健全的決定性因素。中國若想在公廁這項基礎設施上達到日本及歐美的高水平、高標準,僅靠「第三衛生間」這類治標不治本的設計理念,恐怕是很難做到的。
如果說,中國的「廁所革命」只是建立在數量的增加上,尤其是這種增加不僅凸顯出地域上的「以偏概全」,更重要的花費了大量民資,那麼這種致力於讓廁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革命」就根本解決不了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折騰來、折騰去,這類政治工程也就只能是富了貪官,窮了老百姓,矇騙了所有人。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