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總統雷根曾把中小企業比喻為國民經濟的心臟與靈魂。美國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99%,產出佔全美所有企業收入40%,這是美國內需市場興旺,蓬勃發展的源泉。椐歐盟統計局統計:歐盟1800萬家企業中2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1792.4萬家,佔就業人口70%,和美國差不多。都是《國富論》的成功實踐。
一,中小企業現狀。
網上流傳一篇文章《中國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整垮的?》總結了中國大陸私企生存難的7大原因。
1、稅費:不能承受之重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動不動被科長起訴罰款,還得找個律師應付一下。
現在在上海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
2、各項成本不斷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
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黑白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知識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3、融資難,難於上青天
如果你要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去申請企業貸款,那無數表格和各種痛苦,會讓你覺得辦企業好像是在幹壞事。如果是炒房去貸款,隨便開個假證明,說自己月薪四萬,銀行會默契的假裝不知道,閉起眼睛放貸。
為什麼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後無處投資,于是資金在國企手裡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國企成為貸款的二道販子,再扒了小老闆一層皮。中
小企業雪上加霜。
4、勞動力都往工地跑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筑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製造業根本無力對抗。
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基建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
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
5、房地產摧毀實體經濟
房地產已經佔領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了。
2015年中國GDP是67萬億,其中全國賣地收入是3.4萬億。在房價構成中,地價約佔30%,也就是說房地產創造了11.3萬億GDP,再加上中介,裝修,家電傢俱,估計30%的GDP直接由房價而來。另外,3.4萬億的賣地收入,又拉動了鐵公雞,杠桿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賬算下來,房地產投資在GDP的佔比超過45%。
但房地產經濟有個最大的惡果,就是利潤由寡頭分享,其他人很慘。
農民工辛辛苦苦拿了萬元月薪,包工頭賺了20萬,一轉身又交給老家縣城的房產商了。由於房地產抽走了所有的消費資金,老百姓隻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費,這就導致各行各業的很多產品賣不出去了。
06年至今,糧食和一般工業品漲價一倍不到,電子產品還在降價,例如電腦手機相機。製造業平均工資加社保,合計漲了3倍,小老闆墜入深淵,苦不堪言。與此同時,員工也沒有得到多大的實惠,因為多出來的收入,全部被樓市搶走了。
6、四萬億的衝擊
中國在2009年的時候,製造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本來經濟危機能夠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剩下的做大做強,走上良性發展道路。結果,四萬億來了,把房價推高數倍,實體全部屌絲,于是,中國製造業就回頭走,往人工高成本,產品劣質化,規模作坊化,價格低價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
7、社會地位太低
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網際網路和金融人士嘲笑為老土。而實際上,這些「小私企,企業主,小老闆」,維繫了中國70%的就業,雖然工人目前還吃住一般。
二,外資和民企跑步撤出中國,去美國建廠。
響應川普的號召,跟隨著蘋果生產線回撤美國本土的步伐,臺灣鴻海集團(富士康)將和日本軟銀集團投資57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
只做實業、不炒房地產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美國投資6億美元建造的汽車玻璃廠正式投產,曹德旺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三,實業消亡之後,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
美國經濟正在「脫虛向實」,減稅號召製造業回流就是重要措施;而中國經濟正在「脫實向虛」,加稅驅趕和榨取企業最後的油脂,實體經濟大片死亡也是指日可待。一個國家沒有實體經濟,國家想要富強,肯定不可能,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前途是什麼狀況,可想而知。
在當前美聯儲加息啟動,資產負債表縮減可見的情況下,歐洲、日本收緊貨幣政策,都只是時間問題。可是在樓市、債市泡沫高企的中國大陸,央行基本上沒有貨幣緊縮的空間,也沒有這樣的計畫,外匯佔款在急劇減少,M2還在以10%以上的速度狂奔,半年印出一個俄羅斯,一年印出一個法國已經成為新常態。當前的M2已經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死保資產,放棄匯率併進行外匯管制,可能是今後一個時段的主旋律。
委內瑞拉的根本危機就是由於貨幣超發和製造業消亡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而對比當前的中國大陸,這兩個條件正在逐漸具備,未來會走向哪裏,已有前車之鑒。
四,現任政府想扭轉局面,但「共產號」收稅列車無法停止。
李克強總理在11月29日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明年要按照政府過緊日子、更多為企業發展減負的要求,繼續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激發活力、培育稅基,為促發展、保民生提供支撐。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前企業和老百姓普遍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蒼蠅腿上刮肉,蚊子身上榨油」的萬稅景象,從公務員招聘中70%為稅務人員,到海外資產徵稅、海淘徵稅、進口汽車加稅到中產收入加稅、追繳企業欠稅,可以說,只要是能想得到的稅收、稅種,基本上都會開徵。一方面說明瞭政府的財政狀況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說明瞭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已經到了空前的地步,稅負正在成為扼殺中國製造業的凶手。
中國國內企業稅負包括25%的企業所得稅,高達百分之十以上的增值稅、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等其他費用。美國對企業征收的所得稅為35%,加上地方稅與保險費,一共40%。而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要比美國高35%,經過換算,即中國製造業綜合稅務高達54%。
五,中小企業困境的根本來源。
從這幾十年的歷史上看,中小企業困境的根本來源是江澤民對趙紫陽的妒嫉。
趙紫陽當政期間,大力發展民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業,在農村推行聯產承包。「對內搞活經濟」的方針顯示出旺盛生命力,煥發了民眾積極性,農民長期被壓抑的勞動熱情得到釋放,民間財富迅速增加。趙紫陽本人也在民間享有很高的聲譽。
江上臺之後,迫不及待的否定趙紫陽,推翻了趙的經濟政策,選擇了更符合共產邪惡基因的所謂「北京模式」。
江說趙紫陽的經濟政策為「資本主義道路的改革」,它還說過,「我要把個體工商戶罰個傾家蕩產!」
據2006年全國工商聯調查:1999年至2006年工商個體戶倒閉650,000戶,費稅高達375種;外加各種名目的攤派,中小企業在生死線上掙扎,和世界經濟正軌相反相悖。
江的辦法是:以最低代價交換農民工的健康與後代成長,以中國大陸的土地資源、原始生態交換外幣,以陞官發財交換下屬的喪心病狂。搞不等價交換,造成了這種榨取農民工搞外貿賺外匯,造成生產者群體毫無消費能力的惡性循環!反而向國際上吹噓的所謂「北京模式」。
日本雖然在滿洲國搞榨干勞工生命的「勤勞奉矢」,創造了萬人坑經濟模式,但它只是在殖民地這樣搞,在本國四島絕不肯這樣搞。江澤民這個經濟模式就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經濟模式。
它製造了全面污染,生態破壞,讓13億人及後代在土地、糧食、水源、空氣全天候污染中自生自滅。
結語:扭轉中國經濟的危局,把希望寄托於一、兩個人發起的「改革」是不現實也是不負責的。需要的是文化、心理層面的反思,包括「體制內」的有識之士,包括中小企業主,更包括每一位中國人。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