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三將讓功 將德風範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12月29日訊】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將領大都具有居功不傲、謙退不伐(不伐:不自我誇耀)的優秀品德。春秋時期,就曾有過一段「三將讓功」的佳話。據《通鑑記事本末》記載,晉國將領郤克、士燮、欒書這三位將領,在取得晉齊鞍之戰勝利後,不爭功,克己互讓,表現出良好的將德風範。

周定王十八年(紀元前589年),齊國發兵進攻魯、衛。魯國和衛國都感到危急,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郤克作中軍元帥,士燮統率上軍,欒書統率下軍,三人共帶領兵車八百乘,與魯、衛兩國共同組成反齊同盟軍。齊軍由齊頃公掛帥,出動兵車五百乘,士兵三十三萬人出戰。晉、 齊兩軍師陳於鞍(雙方擺兵布陣於今山東濟南西方)陣勢擺開,殺聲震天。

戰爭開始後,晉軍將帥,通力合作,齊心協力,與齊軍激戰。晉方主帥郤克中箭受傷,血一直流到鞋子裡,仍堅持戰鬥,戰鼓聲不斷。士燮、欒書率軍緊隨其後。晉軍將士奮力殺敵,勢不可當。多時後齊軍不敵,潰退。晉軍乘勝追擊進入齊國,攻打馬陘(今山東益都)。這時齊軍死傷累累無力再戰,齊侯只得派人送上齊國國寶紀圍虛、玉磬和土地,向晉國求和,並歸還魯、衛的侵地。鞍之戰齊國戰敗,使其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而晉軍的勝利進一步增強和穩固了霸主的地位。

晉軍凱旋班師回到國都,許多國人前來迎接晉國將士。士燮走在入城隊伍的最後,他的父親范武子見到士燮後問他:「你為什麼走在隊伍最後呢?」士燮答道:「師有功,國人喜以迎之,(我若)先入,必屬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范武子聽後非常高興,認為兒子有如此謙讓的美德,是可以免於災禍降臨的。

晉國取得了鞍之戰大捷,最高興的是國君晉景公。中軍主帥郤克,在班師回朝後進見晉景公。晉景公十分興奮地對他說:「此次取得對齊作戰的勝利,是你的功勞啊!」郤克謙虛地回答道:「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郤克把功勞歸於君主平時的訓導和其他將領的努力,認為自己並沒有什麼戰功可言。

上軍佐將士燮前去拜見晉景公,景公也十分興奮地對士燮說:「打了勝仗,這是你的功勞!」士燮也十分謙虛地說:「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士燮把功勞歸於此次雖未出征的上軍主帥庚的運籌帷幄和郤克的指揮有方,也說自己並沒有什麼功勞。

下軍主帥欒書,前去晉見晉景公,景公同樣也說:「這次勝仗你有功勞啊!」欒書回答說:「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他把功勞歸於士燮的指示,還有士兵努力作戰與敵拼殺而取得的勝利。也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功勞可言。

晉軍的郤克、士燮、欒書三位將軍,打了勝仗不居功,有了榮譽不驕傲,謙虛謹慎,克已讓功,表現出良將的風範,一直為後世兵家所推崇。作為良將不但要有將能、將才,精於謀略,善於戰法;同時還必須具備有良好的將德修養,勝而不驕,謙退不伐,不矜其功,克成其名。晉軍三將居功不傲,克己謙讓的行為,堪稱良將的楷模。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又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