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9月07日訊】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杜甫〈月夜憶舍弟〉的名句點出了「白露」節氣景象,一交白露節氣中秋明月夜也就近了,鴻雁開始越冬遷徙。「白露」一到「夜涼如水」,此時節也是一年中日夜溫差最大的時候,節氣天候變化予人深刻的感受。
「白露」是表示天候氣溫變化的節氣,是秋天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白露一到也就是典型的秋天季候降臨了,每年當在陽曆9月8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秋分」前的這段期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白露」云:「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中國大陸季候一轉,冬季季風降臨,冷空氣南下,帶來雲淡天朗、秋高氣爽的天候。
秋天,颯颯金風送爽!中國文化中以「金」秋形容秋天,因為從中國文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屬性來看,秋天屬金,五行顏色為白,同時秋天也是收穫的時節,遍地稻穀黃熟有如黃金。白露夜裡氣溫下降後,白日里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受寒結成露水稱白露。金風颯爽的時節,鳥類感應季風變化,候鳥也開始遷移過冬,留鳥開始準備冬糧。
白露的物候
《禮記.月令篇》記載白露節氣物候為:「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白露時節的三個物候。鴻、雁自北南飛;燕鳥由南北返;眾鳥開始備藏過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
這時節,鴻雁南飛寒氣近,王勃的〈藤王閣序〉也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形容。秋來棗子紅了,點點紅影樹上鬧,空氣中流動著寧人的桂花香。
白露俗諺
從幾個民間流傳的和白露有關的、趣味帶詩情的俗諺可以看出人們對物候變化的觀察及隨緣保任的智慧:
*「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處暑節氣里天天用一盆水沖涼,沖涼十八日,白露節氣一到,就要保暖了。
*「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頂帶霜來」:點出黃曆八月十五的時空,也是白露過後的時節鴻雁南飛的現象,天氣變冷涼,好像群雁把北方的霜寒一路帶向南方。
*「白露白迷迷,秋分秀稻齊」:白露前後露水多的話,會帶給晚稻好收成。
*「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白露前下的雨帶給農作物寶貴的水分,中國大陸華西地方白露後則常現陰雨綿綿天氣,人稱秋綿雨,天無三日晴使人愁苦。因為秋綿雨帶來低溫不利於晚稻、玉米、紅薯、棉花的收穫,也不利於小麥播種、和作物移植,也會使已經成熟的作物發芽、霉爛。
白露食俗
現代人普遍有冬至進補的概念,其實古人進補的作法是周備、漸進的,是從秋天轉涼的白露節氣開始就「補露」了。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也是「潤燥」補身的最佳時刻。
不同地域「補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老南京人喝「白露茶」:中國上古就知道茶為養生聖品,老南京人非常重視節氣茶飲,喜愛喝「白露茶」,在白露節氣採摘的清茶耐沖泡、不苦澀,有著獨特的甘醇清香味。
福州白露吃龍眼:白露必吃龍眼是福州地方的傳統,當地人傳說,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如吃雞一樣補身。
溫州采「十樣白」補身:浙江溫州等地在白露這一天採集三樣或十樣不等的白色農作物,如白毛苦菜、白木槿等等,加上烏骨白毛雞或鴨子煨炖成進補珍品。
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在「白露」這一天用糯米、高粱等等五穀雜糧釀造白露米酒,略帶甜味的白露米酒也是用來補身的。
此外,民間農家有傳,白露吃蕃薯(地瓜)的話,可以使年間吃蕃薯不發胃漲。
從養生角度講,白露過後,燥氣漸盛,燥易傷肺,此時宜多吃一點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龍眼、百合、甘蔗、芋頭、沙葛、蘿卜、銀耳、蜜棗等。此外,白露時節也適合喝粥,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補中氣、防秋燥,像蓮子百合煲、銀耳枸杞蓮子大棗湯、薏苡仁菱角粥等,都很適宜。
白露民俗——禹王祭
大禹是中國上古的治水英雄,中國大陸太湖畔的漁民尊稱他為「水陸菩薩」,每年都舉行四次祭祀,分別在正月初八、清明節、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舉行祭拜禹王的香會。在春、秋兩季祭禹王特別隆重,秋季就是在「白露」舉行。
中國最古的詩集——《詩經》中,有首承載千古相思的愛情詩〈蒹葭〉就是以「白露」興嘆,詩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歷代以白露入詩者不下百篇,可見「白露」帶來的天氣物候的變化,數千年來在中國文化中深印人心。
金秋送爽,天地涼暑一轉,鳥類識先兆,準備越冬、冬藏,祈能好好度過嚴冬,迎接下一個春天來臨。萬物之靈的人類,身處「白露」節氣,更不能或忘識先機、豫而不廢,以安然度危的道理。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