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個世紀 原湖北抗戰老兵的百歲長壽秘訣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8月01日訊】俗話說:「人生70古來稀。」劉采芝走到生命的100個年頭,親歷過慘烈的抗日戰爭,照顧、幫助過無數傷病員,歷經槍林彈雨,出生入死。從中國大陸到臺灣,又移民加拿大。跨越2個世紀,見證世事滄桑。她曾跟家人說:我這麼長命,是因為以前做了好事,積了德所致。

愛唱軍歌

「我是武漢『戰時幹部訓練團』的學生。」眼前這位百歲老人說地道而有節奏的武漢話,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充滿自豪感,用客氣的微笑跟客人打招呼。看起來精神不錯,頭髮灰白,明顯看到還有不少黑頭髮夾在其中,嘴唇還塗了一層鮮豔的大紅唇膏。透過淡脂粉,仍然可以看出臉上的皮膚有光澤和彈性。

人到晚年就剩下回憶。老人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參加抗日戰爭那段艱苦歲月。年紀越大越明顯,到臨近90歲時,平時沒事就喜歡哼軍歌。最近幾天,老人突然記憶力衰退,很多事情都表達不清了。唯獨平時喜歡唱的軍歌沒有忘記。

果然,當聽到「軍歌」二字,老人立刻精神起來,拖著洪亮而長長地武漢腔:「哦,是軍歌啊。」然後情不自禁地唱起來:「槍在我的肩上,血在我的胸膛……」歌聲中瀰漫著豪邁與悲壯。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當戰爭強加給中國人的時候,做為富家小姐的劉采芝放棄舒適的生活,17歲入伍,親歷過抗日戰爭最大的戰役——武漢會戰,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融入抗日救國的使命之中。這成了老人一生中最自豪的一段往事。

從富家女到抗戰女兵

1917年,劉采芝出生於湖北武漢一個富裕家庭,外公是清代一品官,父親是武漢電力局的負責人(具體職位不詳),舅父是當地有名的鹽商。據說當時武漢市整整有五條街是他們家的資產。劉采芝是家中獨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百般寵愛。天天幾個傭人跟著後面伺候,童年生活是要什麼有什麼。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把中華民族拖入戰爭的深淵。1934年,為了抗擊日寇侵華,中國上下一片沸騰,愛國青年紛紛投筆從戎。當時,劉采芝正臨高中畢業,她也與五個表姊妹一起報名,考進當時國民黨在武昌設立的「戰時幹部訓練團」(後編入黃埔陸軍軍校編製)。當時的團長是蔣介石。

艱苦而嚴格的軍訓,徹底磨掉劉采芝的嬌氣,她成了一名合格的女兵。畢業時,黃埔軍校學生被分配到各部隊,並收到一把匕首作為禮物,那是在非常情況下為國捐軀用的。

親歷武漢會戰 救護傷員

武漢會戰,又稱武漢保衛戰 ,是抗戰初期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劉采芝當時被分配到第六戰區湖北部隊,擔任救護傷患官兵及軍訓、民訓、政訓等任務;也協助民間抗日組織醫護訓練,組織伙食站等。

「飛機在天上飛,扔很多炸彈,死了好多人,我被埋在下面。我從死人堆裡爬出來……」老人還能想起當時的情景。當時,日本人的飛機飛得很低,子彈嗚嗚的叫,到處硝煙瀰漫。」「大家就躲到牆角,很多同仁來不及逃,都被打死了。」劉采芝有好幾次差點被打中,她說自己命大。

那時,很多傷兵被送到醫院,有壞人見到傷兵身上有值錢的東西(如金戒子之類),就去搶。劉采芝就去搶回來,還給傷兵。那些傷員從戰場下來,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一隻眼睛沒了,她覺得這些軍人很可憐,就全力保護他們,照顧他們。兵荒馬亂的年月,家人惦記戰場上的親人,劉采芝就幫這些傷兵寫信報平安。那時,她救護過無傷員,也救過很多人的命。

當時,日本已從南、北、東三面包圍武 漢,為了保存實力,打持久戰,國民軍最高指揮官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向西南撤退。劉采芝隨部隊由湖北武漢到湖南長沙、衡山、衡陽,由廣西南寧,再到貴州, 最後到達四川重慶。一路徒步行進,一邊打一邊撤退,一路上十分艱苦。既要打日本兵,還要救護傷員,常常一走就是連續1、2天。

途中,飛機扔炸彈,他們就躲到山洞裡,幾千個人擠在一起,呼吸都困難,還要救護傷員。有時經過村莊,老百姓都逃難躲起來了。晚上沒地方住,他們就把老百姓的房門拆下來當床,第二天早上又把門裝回去,再繼續往前走……

慈愛的母親

抗戰期間,劉采芝遇到同事葛佛民,並相愛結婚。到達重慶時,劉采芝生下長女。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夫妻雙雙脫下軍裝,並於1947年隨夫赴臺灣,接替日本人留下的工作。然而,國共內戰爆發,中國人民再次承受戰爭的痛苦。從此海峽兩岸的親人,一水之隔,再也不能相見。這成了劉采芝一生之最痛。

從大陸到臺灣,劉采芝已先後生下五個兒女。41歲那年,劉采芝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了,全職在家相夫教子。兒女們一個個長大成人,成了她最開心的事。對兒女總是無私慷慨。好東西都要先給兒女,好吃的東西一定要讓兒女先吃。幾十年如此,直到至今100歲了還是這樣。

親歷過戰爭的殘酷無情,也見證過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劉采芝徹底改變了,從過去生活極其奢侈浪費的人,變成一個吃苦、勤勞、節儉的人,甚至節儉得近乎小氣。衣服很破了也不捨得扔;東西很舊了也捨得不丟。戰爭的毀滅性使她特別珍惜生命,珍惜所有的東西。

平靜而快樂的晚年生活

1977年,劉采芝和先生移民加拿大。當時兩夫妻一個70多歲,一個60多歲,還去找工作發揮餘熱,直到退休。平時生活簡樸,喜歡運動。90歲以前,每天在家裏做運動。飲食從未有特別之處,有什麼吃什麼。

老人生性樂觀豁達,喜歡熱鬧。退休後喜歡畫畫,做手工,唱歌,跳舞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每年夏天在多倫多舉辦的「二戰勇士節」,她每場必到。2012年是她最後一次參加二戰勇士節遊行。有一次,她做為婦女隊長,獲得遊行表現第一名。

劉采芝的兒子葛先生說,母親是個幸運人,福大命大。小時候受父母長輩寵愛;結婚後受丈夫寵愛;老年後又有兒女敬愛。老伴去世後,平時由兒女們輪流陪護。 晚輩們經常上門探望,老人生活也很開心。但畢竟年事已高,體力日漸衰退,有時也會流露些許憂鬱,感覺這個時代不再屬於自己。

為了不打攪老人休息,採訪適時結束。望著老人離去的背影,記者心懷敬意,向這位為中華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奉獻過青春熱血的老人致以深切的祝福。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凱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