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唐太宗一代雄主 愛護子女舐犢情深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6月13日訊】天子為黎民之父。貞觀之時,天下萬民承太宗之福,富足安康,他們敬天信神,共享盛世。自古帝王子女鮮少能得父親直接照料。唐太宗一代雄主,亦為人父,於萬機之中,親自撫養了小女兒晉陽公主和第九子晉王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舐犢之情,於歷史吉光片羽之中,幸可窺見一斑。

《唐會要》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長孫皇后去世時,晉王七歲,晉陽公主三歲,是受封的最小嫡子嫡女,太宗憐他們幼而失母,留在身邊親自撫養。

念小女營佛祠

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從名字看,晉陽公主便與佛家很有緣份。明達是佛教術語,明指三明,達指三達,達到阿羅漢雲三明,在佛雲三達。兕是一種獨角母犀牛,壯碩凶猛,善牴觸。取此小名,也許是希望她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抵擋住一切生命中的不測。然而天不遂人願,晉陽公主在十二歲時便因病早逝。她去世後,太宗悲痛不已,一個多月飲食無常,一日哀傷數十次,人都因此消瘦下來。大臣們紛紛勸慰,太宗說,「我怎麼會不知道悲哀無益,只是不能自禁,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啊。」太宗傳詔大臣,用晉陽公主封地所得餘錢,在她的墓旁營造佛祠,為她祈福。

晉陽公主生性平和,從小就與眾不同,她喜怒不形於色,又冰雪聰明,太宗處理公務時常將她帶在身邊。小公主或是安靜的坐在父皇膝上,或是在一旁玩耍。太宗嚴厲,大臣們處理公務有不盡人意之時,免不了受到怒責。而晉陽公主總能察言觀色,徐徐替大臣們辯解,三省大臣大多都受過小公主的恩惠,對她敬愛得不得了。上奏時,看到小公主在旁,就放心了一大半。

太宗喜愛書法,擅寫飛白書。晉陽公主跟在太宗身邊久了,能臨摹一筆跟父親一模一樣的飛白書,連左右下人都難以分辨。

在太宗身邊朝夕相處的晉王和晉陽兄妹兩人,也是手足情深。晉王每次出宮,小晉陽總是要將哥哥一直送到虔化門,在淚眼朦朧中道別。晉王十五歲時,在唐朝是男子成人之年了,一天,太宗詔命晉王穿上朝服,列位大臣之中一同上朝。聽到這個消息,小晉陽哭著對太宗說,「哥哥現在也要跟大臣們一起列班,不能留在宮中了嗎?」太宗聽了,也流淚不止。

父子情《兩度帖》

晉王李治,小名稚奴,是太宗第九子,從小跟隨在太宗身邊,深受言傳身教。

貞觀十九年,太宗出征高麗之時,晉王已受封太子留在定州,面對與父親的別離,他悲傷不已。太宗勉勵太子說,「宮中官僚都是天下名士,我東征時留你坐鎮,也是希望天下人看到你的風采。治理國家,要錄用賢人,罷黜不肖之人,獎勵為善者,誅罰積惡者,心繫公事,不僭越濫用權力,勉勵而行,為什麼要悲傷啊!」太子說道,「父親憐我七歲失去母親,親自撫養,每天從早到晚,我都沒有遠離過您。想到明天要跟您辭別,令我隕心泣血,悲痛不已。」說著,便流下淚來。太宗聽了,也不禁落淚。

太宗親征高麗時,有一封手書家信給太子,這封書信被收入《宋淳化閣帖》,流傳至今。卷卷情深,太宗對兒子的關懷一如尋常父親一般,噓寒問暖,呵護備至。書信全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書信大意是:「兩次收到宮裡的文書,都沒有見到稚奴你的信,爸爸擔心的要死,不久前突然收到你的信,說太子妃患病了,我的憂慮不安頓時解除了,就像死而復生一樣的感覺。從今以後,你如果頭風發作,一定要立即寫信告訴爸爸。如果有任何疾患,也都要一一告訴我。剛剛得到了遼東傳來的消息,一併抄錄給你。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書。」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