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5月02日訊】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三國時代人物曹操的文章,說他是一個信義的典範,深感吃驚。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中國大陸上小學時就讀了《三國演義》,小說和連環畫都讀過不止一次。我的記憶中,劉備、關羽和張飛是英雄,曹操是「奸雄」。雖然《三國演義》中講曹操的故事很多,但我的記憶中多是劉、關、張之間義薄雲天的故事。
《三國演義》的內容,多是關於戰爭及對手之間鬥智斗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我忘了自己當時是受了什麼影響,讀這本書時只關注劉、關、張的故事,把曹操當成了一個反角去看待。現在想起來,真是一個教訓。
我記得關羽曾為了保護兩位嫂子被曹操所擒,同意歸降,前提是一旦得知劉備的下落,馬上離去。曹操對關羽的厚待令曹營的將士羨慕不已,但關羽得知劉備的消息後還是離去了,對眼前的功名利祿完全不動心。按關羽的解釋,他不是要負曹操,而是因為與劉備有「誓以共死」的約定。
曹操一點都不為難關羽,任其自願去留。按我小時候的理解,這是「奸雄」特性的表現。說起來慚愧,曹操一直就是一個嚴守信義的人,是偏見使我冤枉了這位歷史人物。這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看世間人事,不應被先入之見左右。
三國時代的知名謀士陳宮曾在曹軍中任職並立過大功,後來他投靠了與曹操為敵的呂布。曹操戰勝呂布後也俘虜了陳宮,陳宮選擇受死而不歸降。曹操答應照顧陳宮的父母及妻小,並如實兌現。
《三國演義》寫的是戰爭故事,但很多細節都是在註釋信、義的含義,也在讚頌這種美德,使人讀後有神清氣爽的感覺。曹操能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聚集天下眾多英才,輔佐他完成霸業,是因為他始終堅持以信、義待人。
——本文經《紀元心語》授權發布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