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清明節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3月29日訊】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說到清明節氣與民俗的關係,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出逃,最後跟隨他的人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其中有個叫介子推的人。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送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想起舊事,倍感愧疚,差人請介子推。而介子推閉門不見,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火滅後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燒死了。在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遺體堵著個柳樹洞,把裡面的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這一天,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各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掃墓祭祖,踏青郊遊。

責任編輯:又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