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五十年前一個中國有錢人的出國夢

Facebook

最近看新聞,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正在以每年4500億美元的速度將財富轉移出中國,大部份進入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房地產領域。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的數據,中國買家已經成為美國住宅房地產市場上最大的外資來源。

這樣的新聞這幾年並不少見,而富人們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一是擔心環境污染問題,一是期望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不過,最根本的原因是財富並不安穩,對中國經濟放緩和股市動盪等的擔憂,讓他們選擇了投資國外避險。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中國富人只要通過合法方式,就可以實現移民夢,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業已打開國門的中國當局已無切實可行的措施阻止國人用腳投票。但假如時光倒流五十年,倒流三十年,中國富人如何才能邁出國門呢?

金庸先生在給香港《明報》寫時評時,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令筆者印象深刻。1963年1月,倫敦《泰晤士報星期刊》登載了其駐北京特派記者馬遜斯撰寫的一篇長篇通訊,題目是「中國仍舊允許中產階級存在,但在毛澤東的『樂土』上,歡笑消失了」。其中一部份講述了作者二戰期間在上海相識的一個老朋友,時隔20年後,在北京專賣外文書的書店中偶遇。

在馬遜斯的筆下,雖然這個朋友穿的不太像樣,「穿著一套破爛骯髒的棉襖,戴一頂污穢的布帽」,但卻紅光滿面,似乎過得很不錯。而且,他居然還請馬遜斯去北京一家最豪華的餐館吃飯。他們吃了魚翅和北京烤鴨,但因為他的糧食配給量早用完了,所以席上沒有米飯饅頭。

這位中國朋友告訴馬遜斯,他本來在天津開著一家工廠,後來政府接管,但付給他定息。他在北京的房子也可以保留。但因為他沒有薪水,也就沒有工作證,所以也就不能買皮鞋和呢絨以及所有消費品。因此,他唯一可以用錢的地方就是吃,但在家裏是不行的,因為每個月只配給三兩豬肉,但在北京餐館,除了米面外,其它是不需要配給證的。

這大概就是馬遜斯看到他這位中國朋友衣著很寒酸,但卻紅光滿面的原因。當馬遜斯問這位朋友為何不工作時,他說他希望總有一天能得到批准出國,如果他表現的在甚麼地方對政府有用,那是永遠別想得到批准了。也是為了這個理由,他和妻子下決心不生孩子,因為當局絕不願意放下一代的年輕人出國。

馬遜斯所描寫的故事有多真實,他與這位朋友是否真的是偶遇,他的朋友是否講的是真話,筆者並不敢輕易下斷言。或許,在中共的歷次運動中,這個中國有錢人是條「漏網之魚」,而他為了出國夢,寧可不工作,不生孩子,倒真是讓人欽佩之餘慨歎。只是即便如此,他的出國夢也未必能實現。

筆者不禁想起了輾轉聽來的另一個故事。文革剛剛結束,一對夫婦中的妻子家人在香港過世,希望妻子去探視,但身為大學老師的丈夫彼時仍是右派在身。最後申請到了鄧小平那裏,才獲得了特別的批准。

馬遜斯的中國朋友是否實現了出國夢,金庸先生沒有提及,筆者也並不知道,而筆者更擔心的是,他是否躲過了文革狂飆?如果今天還活著,應該也有90多歲了吧。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