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禁忌與不逛門傳說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2月08日訊】對於中國新年過年的印象,是能夠領紅包、能夠吃一堆豐盛好吃的佳肴,接著看著體重逐漸高升。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會有親朋好友來家裡作客及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仔細想想,傳統的禁忌與民俗傳說似乎遭到拋忘。在熱鬧歡騰的新年裡,複習一下節日背後的意義倒也挺有意思的!

過年期間,人數眾多的大家族,應該能夠體會到吵吵鬧鬧的過年氣氛,家族人數少或是對於逢年過節較不熱絡的人,這種節日的喜慶應該就比較難深刻活絡他的身體細胞。這就像是在了解一個偉人、一個朝代、一個歷史,倘若不理解,雖然可以體會到外圍的情緒氛圍,但多少稀薄了一些。理解節日為何而生、偉人因何而出名,這就能牽動感觸了吧!

大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婦女「回娘家」的日子,亦稱為「迎婿日」。由於民間諺語道:「初一餃子初二面。」因此,有些地方稱呼吃面的初二為「迎女兒回門」。不知道對多少出嫁的女人來說,這該不該是一個得多多推崇的日子。俗話常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有的人甚至還會接著想說:「水潑落地,難再收回」,出嫁的女兒似乎就成了與娘家互不相干的外人,離開了家門,就甭想再返家了,想要回家只能依從傳統習俗,不可任意返家。但是,在傳統社會逐漸受到現代化的侵擾并吞之下,這種觀念已經被多數人認為過於頑古不化與呆板,不願再遵從,例如:出嫁女兒在初二回娘家後,必須再趕在天黑之前返回婆家,扮演好媳婦的角色,不可在娘家久待,不可以看見娘家準備晚餐的炊煙。

但是,某些看似不平等的傳統禁忌,其實依舊深切地影響著現代這個大環境。

秉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還是得知悉傳統的禁忌有哪些吧!

傳統的禁忌

根據傳統習俗所言,大年初一與初二忌諱洗衣服,因為傳說初一初二這兩天是水神的生日,因此洗衣服成了禁忌。再者,女子若是在出嫁之後,連續三年沒有歸返娘家作客,就是違背祖先,日後將永不能回娘家。當然,另有折衷的象徵方式:三年內未歸返娘家,出嫁的女兒能將穿過的衣服寄回娘家,代表自己已經回家了。還有,嚴禁出嫁的女兒在初一時就回娘家,因為那樣代表著與夫家不合或婚姻出現問題,致使女兒迫切地想返回娘家,如此亦會對娘家不利。另有一說為,出嫁女兒於初一回娘家,會將娘家吃窮了。所以,婦女必須遵照傳統,將婆家的事情完成之後,初二回娘家。

出嫁的女兒與丈夫共同偕手回娘家時,得注意攜帶的新年禮物是否有誤。因為一般觀念都認為單數代表著不吉利,所以白包(奠儀)才必須非單數不可。那麼帶回娘家的禮物就勢必成雙。倘若沒有帶伴手禮回娘家,會導致娘家窮困一整年的。以上是娘家有父母的出嫁女子的禁忌,而父母已過世、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當然就失去了回娘家的權利,因此只能留在婆家,協助長輩與丈夫招待上門拜年的親朋好友。

從上述的過年禁忌,不難看出男女地位之間的不平等,雖是傳統社會中的規矩,卻也彰顯著婦女在社會中遭受著不合理的待遇。

福安「初二不逛門」的傳說

各地區亦有著不同的禁忌,在此列舉福安地區(福建省福安市)自明朝開始流傳的:「初二不逛門」,此說與倭寇有關,而這也是中國從古至今,唯一的日寇侵華的民間紀念日。

民間有個關於漢族的傳說,明朝時期,倭寇屢次侵犯閩浙海域,幸好有抗倭將領戚繼光(1528-1588)協助掃平倭亂。然而,在尚未平定之前,有一年除夕,福安城的人民正在歡樂地準備過年,疏忽了防範,倭寇趁隙攻入福安城,隨意殺戮。福安城人死傷嚴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逝世。居然在本該熱鬧無比的快樂日子裡遭遇慘事,大家的心情都沉重無比。看著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難道要喪事、新年一起準備嗎?大伙兒思量後,決定先將喪事擱置,明天(初一)先按照往常的過年方式慶祝新年,等過了年,初二再一起辦喪事。

於是,福安城的人在大年初一時,仍然依照慣例,四處前往親友家拜年,討個吉利。初二日子一到,大家雙腳不外邁,關起家門,辦起喪事來。而那些沒有亡者的人家雖不需要辦喪事,亦不出門,避開不吉利的衝撞。過了三天,初五的時候,法事辦理完畢後,入殮後的屍體亦土葬完。福安人就此形成了大年初二、初五不互相逛門與拜年的民間習俗。

這是一則令過年日子蒙上一層悲傷的故事。我們如此有幸,得以在新的一年裡,繼續增添年歲並展望外來,編織夢想。於此同時,藉由諸多民俗禁忌與傳說故事,與過往接軌,牽動感觸……

作者:乙欣

責編:王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