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哈佛吁美大学招生重人品轻分数 对华人有何影响?

【新唐人2016年02月02日讯】【热点互动】(1420)哈佛吁改革大学招生:重人品分数:近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布报告,建议改革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弱化对分数等硬指标的要求,更多关注学生在社区服务和关心他人等方面的付出。而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卡麦隆日前也在演讲中肯定了“虎妈”教育方式中的努力和专注,让人再度关注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亚裔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哈佛大学提出的改革,对亚裔学生会有何影响?华人父母应如何应对?“虎妈”式的教育方式还能让子女更有优势吗?

主持人:观众朋友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近日哈佛大学的教育学院发布了一份报告,建议改革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提出要对分数等硬指标不那么关注,而更关注学生的对社区的贡献、以及关心他人等方面的付出。这个报告在华人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而同一时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日前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了中式的“虎妈”式的教育方式,认为其中的努力、专注等素质值得提倡。

哈佛提出的改革建议,对于亚裔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招生真的向软性指标靠拢的话,华人父母和子女应该如何应对?“虎妈”式的教育方式能够让亚裔的子女拥有更多的优势吗?今晚我们就请来两位嘉宾就这些热点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讨论。一位是在现场的时事评论员杰森博士,杰森您好。

杰森: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通过Skype和我们连线的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教授,夏明教授您好。

夏明:您好。

主持人:好,谢谢二位。我们今天这个题材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话要讲,我们欢迎您在节目中间给我们打电话。我想先问一下杰森,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新闻短片可以给大家放,所以能不能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是20日发布的报告,这个题目比较长,叫“扭转潮流:通过大学入学录取程序鼓励关心他人及公益”,能不能请您给我们简短介绍一下这个报告主要的一些提议是什么?

杰森:它提议是这样子的,它是哈佛的教育学院搞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名字就叫作“让关怀成为常态(Making Caring Common)”。20日出来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目前被80个学校的校长、招生办的人所认可,中间包括了一些藤校,也包括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学校。

这个提议的中间说有三个核心推荐的项目,第一个它要强调的就是真正有意义的对于社区和公益事业的贡献,它提到“真正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申请大学而去做的那些虚假的事情。

第二个就是对于衡量学生的品行,要根据学生的种族文化、家庭背景来分别考虑。比如说有的家庭他生活就是很紧凑,他必须得出去打工给家里贴补,这个行为本身,他虽然没有去做很多公益事,这个行为本身就应该用来衡量他的品行。

第三个就是改变成功的定义。这个主要是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想减低学生的压力,尽量的把标准考试的分数降低它的衡量标准;另外,AP,在高中修大学课程的科目数量降低,这是减低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一些经济上不是那么优越的家庭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不是那么好的学区甚至没有AP,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参加标准考试的补习班,如果把这些标准降低的话,这些学生可能有更多的竞争机会。

所以你可以看到三条里头,我自己看完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刚才谈到的,硬性指标在降低、软性指标在提高,所以说初衷是好的,在于它意识到了大学入学标准是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机制,它希望用大学录取标准来给学生建立一个关心他人的社会观。

当然了,另一方面负面的影响,我最担心的是它的可实现性问题,本身它的软硬因素太多,在目前这种庞大的申请人群,每年有多少万人去申请哈佛,他们几十个人怎么样能从这种庞杂的人群里头软性的选出这些人?而且中间反复强调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考虑,使我又感觉是不是有一种更多的考虑其它社会因素,特别是种族因素,等等因素在里头。所以说我感觉可能是一个初衷很好,但是实践起来很可能很成问题的一个东西。

主持人:我们等一下来继续探讨一下。我想问一下夏明教授,这个报告《纽约时报》也做了一个报导,《纽约时报》报导中它是说,哈佛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报告是因为它认为现在的入学的制度弊端太多,现在尤其学生中有这种疯狂的竞争,也没有能够鼓励贫穷家庭的孩子能够进一步发挥潜力。您怎么看它对于现状的分析?

夏明:一个,我认为是哈佛其实面临很多的危机,因为它原来的龙头地位受到很多大学的挑战,包括美国的大学它的明牌大学现在在西移,所以我们看到史丹福大学成为美国现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学。所以我觉得哈佛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想自我推销,让自己在这个等级金字塔一直占据最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我觉得不管它改变各种什么标准也好,其实它根本的一个错误在于哈佛它录取学生,你总归不是录取一个最成功的人材。一个所谓哈佛的学生,拿着你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是就是说它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为一个有比较好的基础,最后就让哈佛把你教育的理念贯彻下去,让他们在你哈佛4年的培训中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材。

所以我觉得哈佛说了半天,用了这么多所谓的标准,好像要把全世界已经成功的人全都收在哈佛的大学去,我觉得本身这个目标就是不现实的。如果都是这样的话,要你哈佛的教育体制干什么呢?如果都已经成功了,变成人材了,我为什么还需要哈佛呢?

另外一个,我觉得还有一个关键的就是说,哈佛教育在全球化,它原来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在美国,现在它是涉及到全球,全球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标准,而且很多的国家它的整个信息是不透明的,比如像中国。所以哈佛它本身的招生办有没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些所谓细化的,根据每个个人来具体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

最后一个,我觉得它的问题在于,你把很多贫穷家庭出来的招进来,你觉得在帮助他们,其实很多的情况下,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没有读过ABC、没有很好的实验室,他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上面没有很多训练的话,进到大学他们会在里边跟不上,最后他们往往要么离开,要么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出现各种的危机,包括自杀。所以我觉得这里边它会带来新的一种危机。

另外,我们很难说穷和富跟学业好和不好真的有直接的关系。最近美国有一个富人他说他得了一个富人病。所以到底是穷会让人没有志气、没法成功,还是富让人消磨意志没法成功?我觉得这都是很难明确评断的。

主持人:是,我看很多报导说哈佛的初衷是因为现在的竞争太疯狂,比如说很多学生他选很多AP的课,或者他为了考试熬夜熬到2、3点钟。它是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您认为这是一个事实吗?

夏明:我觉得哈佛它改变不了这种现状,因为每一个学生给自己施压了,一方面是他自己个人的意志、他的理想、他的奋斗目标;另外和他的家庭有关系,不同的家庭,父母给自己的子女有不同的工作伦理,有不同的标准。

所以哈佛它毕竟只能改变它哈佛里面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但是其实这里面涉及了整个社会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千家万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高等教育和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其实最后还是每一个家庭的事情。

主持人:等一下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杰森我想问一下,其实对很多人来讲,印象中哈佛一直以来它都是想要招一些领导型的人材,它对分数其实并不是最看重的,因为我们听到很多故事,说这个人有些额外的什么经历,所以哈佛录取他了。您认为它这一次为什么要进一步弱化分数而强化这些软性的指标呢?

杰森:当然你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正面的看这个事的话,不光是哈佛,其实这个事是哈佛教育学院出的一个报告,但是这个报告的背后有80多个学校背书的。而且很多采访的校长,包括北卡的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这些非藤校、好的学校,他们的校长也说提出这些理念跟我们是一致的。

如果从正面看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些学校希望用大学录取标准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更关心别人、更关心公益事业。这是从正面看。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阴谋论角度来看,确实刚才夏教授也谈到了一点,哈佛是有搂揽精英、人才的意思。哈佛也看到了一点,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抢弱势群体,比如收入比较低、家庭背景不是那么理想的优秀孩子,这样的孩子,社会给他们的机会非常多,不管是政治上、经济上。

哪个学校能揽到像奥巴马这样的孩子,爸、妈不在,靠奶奶扶养,这样的人在美国的机会是非常多的,能成为社会的领袖,因为太少了;在美国社会只要有这样一个人,很多人都会推他、扶植他。所有学校都希望能揽到这样的人,他未来成为学校名人的机会、对学校的贡献将远远大于某一个数理化非常好、将来成为某公司的著名工程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希望更大限度扩展名声,最好的办法就是走最捷径,在美国社会走最大的捷径就是找少数族裔中非常非常优秀的学生,谁能揽到这样的学生,他就是未来一个潜在的名人。

主持人:就是因为您说的第二点,让很多亚裔的父母认为,哈佛新出的这些规定、改革措施对亚裔学生不利。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杰森:明显来说,可能是这个因素,因为确实亚裔学生比较重硬性指标。亚裔学生拼、争很厉害,先天的竞争性引发各种各样的努力,使自己达到入学标准,非常明显,标准考试AP成绩是可以比得出来的;其它如“关心他人”比不出来,亚裔就可能会淡化一些。如果录取标准淡化硬性指标、增强软性指标,所谓的“软性指标”其实就是随意决定性,使得亚裔将来可以觉得被歧视。

主持人:比较难衡量。

杰森:比较难衡量了,所以说亚裔某种意义上讲,觉得非常难把握这个概念。当然事实上也不是很难把握,亚裔其实可以调整。

主持人:夏明教授您怎么看?您认为哈佛建议的改革措施,华人的父母应该担心吗?

夏明:我觉得当然啦!因为在美国其实无论怎么变,都是有一些标准的,尤其哈佛大学是非常保守的教育体系机构,它的许多做法当然都是在培养美国最上层的保守的精英,而它的选拔机制当然是会强化它现有的精英体制,所以它对少数民族的选拔,当然不像其它公立大学更具有积极性。所以我觉得哈佛大学的做法一方面当然是要让自己好看一点,能够维持它的形象,但是当它说“要对其他人进行关爱”作为标准,其实它恐怕选不到真正的人才,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虚伪。

因为很多人就会把自己的身世编出各种故事,而且有很多富裕的家庭也可以雇用专门辅导人、公司来写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对亚裔学生来说,恐怕会像三明治一样在中间受到挤压。也就是说,白人会有领导力给他们增加他们的利益,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拉丁裔和黑人就会以他们的贫穷和贫寒的家庭背景,来扩展他们的利益,这样的话就把亚裔人截在中间牺牲了。

而这里边有个最大的矛盾在于什么呢?当它说“对其他人进行关爱”,亚裔人最好的关爱就是亚裔人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的精神,那么这时它又会说,集体主义精神缺乏个人创造力,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对亚裔都不是最有利。

主持人:我们先接听观众朋友的电话,加州的丁先生,丁先生您好。

加州丁先生:方菲主播好,两位嘉宾晚上好。关于今天的主题“哈佛大学改革招生:重人品轻分数”,我认为也是对的。因为前一阵子好像就是去年,还不到一年时间,不是有800个中国大陆留学生或者更多的人,被开除学籍,踢出学校,好像永远不能再进去,主要是因为他们好像就是人品不好,还有走后门的,以为美国跟大陆一样可以走后门,不是的,也许有点考试作弊在里边。所以我认为哈佛大学重人品是相当对的,否则的话,等于是把当年马英九总统在哈佛大学那么高的成就都给侮辱了,还有就是朱立伦差点进了哈佛大学。

主持人:谢谢丁先生。丁先生说到这个,让我想起其实网上讨论也是很热烈的,我看网上讨论很有意思,有两条留言,有一条说,哈佛大学改变招生的政策,是华人控告哈佛的结果(杰森,我们和夏明教授还谈过一期);另外一条留言说,怎么变,我都是最优秀的,不怕。所以我想请杰森分析一下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你怎么看这些留言?

杰森:第一个,我倒不是这么认为。当然我们知道,前一段时间,亚裔团体是针对哈佛不公平对待亚裔有一项起诉,其实现在最高法院对于能不能用种族作为入学评判标准,马上有一项决议要判决,这项决议可能影响会很深远。我感觉可能有这样的因素,法律诉讼加上高院的判决有可能不利于大学入学考试审核标准……。

主持人: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学校不以种族作为衡量标准。

杰森:这样的一系列因素,可能使得哈佛想要有预先的做法,把标准变了,你就不能告我了,我的软、硬标准随我说了算。是有这样的因素。第二个人,他说我最优秀,我什么都不怕。我倒两方面考虑这个事,一方面可能他的孩子真的很优秀,出类拔萃到了他想上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这有可能;当然,再有一个可能性,是不是也有一些中国人说,你只要有一个录取标准,我就能摸清你的录取标准,我就能按你的录取标准去做。这就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其实我们反复强调,这不是哈佛一所学校的决定,而是80个学校共同决定。它们反复强调,其中有一条还专门推荐:在个人陈述书里头,千万不能展现出你写得不像小孩说的话,很明显是别人指导写的,如果是这样,反倒会损害你被录取的成绩;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如果列出来的课外活动……。

主持人:就是要真实。

杰森:课外活动如果列得太多,泛泛的,而且显现出有刻意去做这些事的话,会损失你录取的机会。事实上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游戏,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如第二条留言所说,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去符合这个规则,新的规则出来他也能应付的话,那我觉得实在是两方面都太累了,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事情。

主持人:说到正确态度,我倒想请问夏明教授,当然我想不少华人父母可能有哈佛情节或者藤校情节;藤校也好哈佛也好,如果它们真的改变招生制度,是不是华人父母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藤校情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应对?

夏明:美国有五千来所大学,有一些它本身就是精英教育的,有些是普通教育,有些是面向大众的大众教育,当然很多社区学院培养了普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在商业、企业、公务机构比较低级的工作人员。我觉得每个人的竞争都有取舍,第一,某些方面的学习,你是不是有冲动、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是不是有天生的某些智商?在通过不断的标准考核中,逐渐会让自己认识到这些特质。我觉得本身这些选拔和考试,就是社会分层机构,让各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天赋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便分流。

另外,每个大学有不同的目标,像哈佛大学注重精英教育,把全世界最富、最聪明的人全部囊括进去,这是它想做的,但是有很多大学,比如像我博士毕业的天普大学,它的教育理念是要把教育推广到传统的教育根本就把他们给遗忘的人群里面去;像我现在任教的纽约城市大学,就广开大门,广招学生,像漏斗一样全部放进去,但是漏斗又很小,他们能够出来的就很少,但是能够给所有人机会,看哪些人能够成功。这是不同的理念,其实都有各自的价值,如果用哈佛的理念来评价所有的大学,我觉得这又是误导。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哈佛、长春藤以及所有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八十来所大学,绝大多数是私校,现在私校的学费基本上是6万以上,像我们学校,美国的本地学生平均学费大概只有6千, 10倍的差异,当然就有投入、产出的可比性了!哪一个更划得来?我觉得每个人应该作根本的计算。

很简单,比如很多人即使拿出6万读书,就是读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第一,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第二,即使找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起薪也只有5万多,也就是说,做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教职,都没办法支付大学的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有很多病态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当然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目标做不同的选择。

主持人:就看什么是最适合你的。

杰森:其实是。我感觉,亚裔确实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冤啊,说什么我按你的游戏规则做,你又把游戏规则改了。让亚裔觉得很亏,很多人就在网上抱怨。其实我觉得两方面看这个事,一方面是你为什么一直要玩人家的游戏?哈佛情节是亚裔抹不去的情节,但是这种情节有没有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学校?

现在美国社会已经提供了哈佛之外的选择,比如像“谷歌”公司已经明确说了,它发现在过去招的人里头,最开始它只招前十名资讯工程系的学生,后来发现这样的学生并不怎么样,现在普遍的招真正有能力、愿意实干、有热情的学生。名校在名公司里头已经不重视了,你为什么还那么重视?所以是自我调整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哈佛提出的选择,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做的话,它是强调贡献、强调公益,而且强调体现你本族特点。我自己的感觉上,某种意义上讲,很多中国人应该再反省一下,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游戏,或者我们创造一个真正能展现中华民族的这样的东西,使得全世界都来追随这样的一个方式,那么事实上这不是就是更高层次的突破了他这个框框了?!

主持人:就是说,我有我的特点。

杰森:我自己的体验,你比如说“神韵”吧,我们就举“神韵”这个例子,神韵是用最传统的中国文化,赢得全世界的赞誉,在全世界巡回演出,一月份在纽约演出时爆满,最后一票难求。我遇见很多人追着问我,怎么样能进入神韵演出团?我说:那标准很麻烦的。但是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如果你真正的有自己民族的东西,甚至人家说,真正民族的东西,真正是世界的东西,这就是贡献了!现在全世界就是地球村,当你把自己本民族最精华的东西贡献给人类时,人类会反馈、会认可,于认可的过程中也在提升你真正的机会。

我感觉有两点,第一,从自身找,不要太追求人家怎么规定新游戏,你就按新游戏去做;其次,真正体谅一下能不能提升自己?不是个人,是提升一下自己的本文化在世界的表现。

主持人:我想请问夏明教授,我们知道中国父母对子女都有很高的期待,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严格的,像我刚才开头提到,卡梅伦赞扬“虎妈”教育方式。您认为如果在招生有一些改变的情况下,“虎妈”式的严格教育方式,还能让中国孩子有更多的优势吗?

夏明:我觉得各国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虎妈”的方式是一种,至于适不适合?其实每个父母和他们的子女最有发言权,如果他们觉得很好,那么我觉得就很好,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哪一个孩子被父母压得过大,百分之百的都一定崩溃或都一定会发疯,或者都变成了书呆子,也不是这样的。很多的小孩子,比如像奥巴马,奥巴马的妈妈5点钟就让他起床作数学,奥巴马当然是很抱怨、不愿意作,但是他妈妈就骂他:你知不知道你是一个黑人啊,如果没有成就你能干什么?他妈妈给他很大的压力。同样,奥巴马妈妈的教育难道不是“虎妈”式的教育吗?

我觉得各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承受力、根据自己的家庭环境和期盼、根据家长跟子女的关系进行某种调适,有的可能适合宽松、激发、启发性的教育;有的恐怕适合强压、引导性、控制性的教育,小孩子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以后自己再做选择,在转型时期,父母的帮助和压力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杰森,这方面您有什么补充吗?

杰森:我是非常认可孩子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行上的教育,这种教育不管他学什么专业,最后在人生中都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一点上,我对“虎妈”的认可和英国首相是一致的。现在西方社会对于亚裔有“只会学习”的想法,其实这种概念是负面的,我们可以努力通过很多其它渠道改变这种负面因素。

主持人:非常感谢。也非常感谢夏明教授通过Skype和我们连线,我们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参与和收看。这个话题大家都很关心,希望我们这期节目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谢谢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