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與民主習慣
題目就想叫《民主的訓練》,但一想,我這人既不懂民主,又不愛訓練,就不充大尾巴狼講心愛小羊的故事吧。我是一個膚淺的人,講點一知半解的東西還是拿手的,所以,說點最近聽到的東西,大家分享一下。也別緊張,下面的內容不敏感。
台灣出版人顏擇雅這天在廣播里講了一些麥當勞的故事,很有意思,其中一個就是麥當勞進入台灣以後,給台灣社會帶了什麼,她講了三點觀察。
第一點是,形成了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就餐方式。以前,中國人出去吃飯,是不會讓孩子點單(其實今天也一樣,去任何中餐飯店,還是大人點單為主)。但到了麥當勞,就會變成孩子點單為主。擴展來看,也形成目前家庭圍繞孩子為中心的現象。
第二點是,麥當勞在台灣後,讓台灣人養成了排隊的習慣。有人說,台灣守規矩有紀律是因為日據時代的日本人的訓練,其實不是,麥當勞引進之前,李登輝陳水扁都推行了排隊運動,但成效不大,倒是麥當勞一進來,排隊的習慣就被養成。讓人們排隊其實也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比如室內動線的設計,環境氛圍等等,所有的設計,都是如何讓人心甘情願而非強制性的去排隊。
第三點,麥當勞不但沒有消滅了飲食的多樣性,反而豐富了多樣性,因為有了麥當勞,拉麵,水餃連鎖都有了可能。麥當勞只是給大家普及了衛生的習慣而已。而衛生這件事情,是中餐的最大詬病。
三點觀察很新穎,叫我最有感觸的,還是第二點,關於排隊的部分,我這個年紀,小時候其實是經常目睹大人排隊的,那時候,麥當勞當然沒有進來。但那時候的中國人依舊井井有條的排隊,為什麼呢?因為物資緊缺,物資緊缺卻沒有引起鬨搶,如我們看到民國晚期老影片里因為物價飛漲,街上人們亂成一團糟的情形。又是因為,那會的中國,是個高度有組織的社會,通俗的說法就是人人都是有單位的。每個人被設定於一個崗位之中,如無意外,終生不變。所以每個人按部就班循規蹈矩。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特殊的情況發生,就是當時人們最熱衷講的是,走後門。有點關係的人會大搖大擺的插隊。而別的人卻敢怒不敢言,對了,我說的不夠準確,其實那些人並不憤怒,更多是羨慕而已。那時候的社會說起來都是同志沒有等級,事實上,卻是一個泛等級的社會,只要你有一丁點的關係,哪怕你是屠夫的鄰居,你就有可能不用排隊,拿到相對滿意的肉。那些排隊的人不但沒有指責你,還會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你,不乏有些陌生人向你套近乎,希望你也能用那小小的特權幫他買到意中的肉。
或許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那時候看似井井有條的秩序,並沒有培養出人們的高素質。相反,個性被以平等的名義壓抑,人們處於各種微不足道的不公正當中,所以,內心追求的已然不是平等。因為社會公義公正徒有其表,早已被各種潛規則潛移默化的腐蝕。那麼就產生全社會積极參与或期望參與分贓的心態。
特權思想的暗流洶湧,總期待有個哪怕小小的東西讓你滿足到特權的感覺,專業點叫做補償心理。俗話說是暴發戶心態。這心態還可從正反兩面歸納為:老子最牛和你憑什麼!於是這個社會上上下下很多人普遍的氣質就是內心虛妄,但對他人小心翼翼的敵視。舉最大的例子,你看我國的外交形勢就了解了國民心態。
所以我看麥當勞進入大陸以後,其實並沒有得到台灣的那樣的經驗,麥當勞里,依舊有插隊的人。鬧鬧哄哄。好在售貨員受過嚴格的訓練,一般還是按順序銷售,對插隊的人不予接待。台灣能通過這種嚴格的方式訓練出秩序感,但大陸卻從中受益很少。
中國遊客,到世界各地,最叫人詬病的,就是不肯排隊。一切我行我素旁若無人。一旦發生衝突,更是不可一世的感覺,大有老子已經翻身了,你還能再踩我一腳。動不動就牽扯到民族情緒上去了,你們侵略殖民我的祖國一百年,我小孩在你街上拉泡屎怎麼你了
我們總是熱衷於討論大的議題,但對於現實的細節,往往懶得去講。而真正一個陋習的改變,需要許多的方法和探討。也甚至要許多的時間才能改善。只有從不擔心吃飽的人才有心情挑食,也才能注意到餐桌禮儀,講究吃相。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談大道理,談不攏就要推倒重來。成本太高也其實對社會無可救藥。因為更為最要命的是,如今是個缺乏共識的時代。
講麥當勞,當然就是講講商業的故事。而商業,如今是這社會唯一的公民訓練。麥當勞通過商業模式,居然能改善東亞民族許多根深蒂固的習慣,也算功德無量。所以說,期望向善的政治,還是需要從商業中汲取經驗,比如台灣的選舉文化其實是營銷企劃的擴展而已。選舉在台灣某種程度就是商業的一部分。台灣一個立委候選人楊秋興因為募款艱難,呼籲不要把錢投到營銷中,不如用以救濟窮人。說的很有道德感,但這顯然不符合商業規律。商業是什麼,是洞察人的內心的動力源泉,唯有窺探到人類的內心,才能從你心甘情願的掏出錢來。而掏出來的錢,又恰恰推動著這個社會富裕與進步。
順便講下麥當勞是怎麼推廣他的衛生觀念的,他規定每二十五分鐘就去打掃一下衛生間,而且每個顧客用餐的時候,都可以看到他的服務員在摸桌子,擦地。雖然這並不符合我們中餐的習慣。但說真的,潛移默化。即便這些洋快餐這些年沒有少出衛生及食材問題,但我們依舊相信他好過大部分國產品牌。其實這無關崇洋媚外。只是營銷成功而已。
最後結論,我這篇講的不敏感吧。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