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8月29日訊】【熱點互動】(1354)中西教育方式 我們選擇哪個:英國廣播公司本月播出的記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講述了英格蘭漢普郡一家頂級中學的50名學生接受來自中國的5名老師的中式教學上課一個月的情況,中國的教學方式也引起了英國學生的水土不服,而中國老師抱怨英國學生太自由散漫,有關中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較和討論一時間也成 為海內外華人熱議的話題。中西方教育究竟區別在哪裏?孰優孰劣?為甚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您更願意選擇哪種教育方式?
主持人:觀眾朋友,關注全球熱點,與您真誠互動,歡迎您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熱線直播節目。近日的英國廣播公司的一部三級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是否足夠堅強?」中式教育引發了強烈的討論。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在英國南部的漢普郡的一所頂級中學的50名學生,接受5位來自中國老師的中式教育一個月的情況,引了中西方之間教育的一個巨大的衝撞和思考,其中英國孩子對於中式教育的水土不服,以及中國老師抱怨英國學生的散漫、自由等等的可見一般。
究竟中西方教育之間的差異有多大?這背後又孰優、孰劣?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差異?您又會做何選擇?圍繞著相關話題我們將和觀眾朋友展開討論,我們在開始之前首先請大家觀看一個背景短片。
這是一個英、中兩國的試驗項目,由英國廣播公司BBC主導拍攝為紀錄片,看看中國式教育方法在英國實施會產生的效果。
5名中國教師被安排於漢普郡一間中學任教4週,教授對象是50名13、14歲的中三學生,課程包括數學、科學、普通話及體育。學生們需要每天早晨7點到學校,晚上7點才放學,而且每天在學校只能穿校服,每週還要參加一次升旗儀式。
幾天下來,這些老師表示,英國學生上課精神不集中,課堂紀律散漫。英國慷慨的福利制度讓學生缺乏雄心壯志以及紀律的約束。
參加這次試驗的另一位楊老師說:在中國,我們不需要掌握課堂管理技巧,因為所有的學生很自然的守紀律。但是在這裡,這是教學最具挑戰性的一部分。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文章指出中國教師教授英國學生的感受和評價,文章說中國老師對我們的學生做出了很差的評語:「無禮、懶惰、被福利寵壞了。」
文章還說中國老師讓英國學生用腦,不許講話、不許問問題,英國這所學校的校長對中國式的教育方法的評價也不高,認為非常乏味。學生們形容中式教學法把他們變成了機器人。
校長認為這是因為中式教育方法與英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存在衝突,英國學生習慣了可以向老師提問,並且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老師的尊重。
根據BBC的報導,學生蘭斯基表示,整個試驗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她說:「我感覺學生根本沒有發言權,一切由老師說了算。」她唯一學到的是如何快速的抄筆記,並聽老師向學生們「佈道」。
主持人:中式教育、西方教育到底孰優?孰劣?帶來這樣的問題,今天開始我們的節目。您現在正在收看的是《熱點互動》熱線直播節目,歡迎您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參與討論或提出您的問題。今天我們請到了三位嘉賓,一位是布朗大學的高級榮退研究員徐文立先生,另外一位是歷史教育學者李元華教授,還有一位是時事評論員藍述先生,今天請三位來共同討論中西方教育和背後文化的衝撞。
可以說這部紀錄片引發了強烈的思考,實際上在這個月,我首先想請教一下徐文立先生,我們看到這個紀錄片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它說「我們的孩子是否足夠堅強?中式學校」這背後釋放了一個怎樣的信息?您怎樣解讀?
徐文立:這個題目真的很有意思,這個討論也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我們會思考中國大陸的教育和英國的教育有什麼樣的不同?同時也會讓我們去想一想,中國大陸的教育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這個題目就很嚇人,嚇得英國的孩子們會想,中國的教育有多可怕?他們能不能有那樣子的堅強?能夠挺受得住?當然多多少少這個題目也有點意思了,有點言過其實,這些學生們還是挺過來了。我自己對於中國大陸的教育有自己親身的感受,下回我有機會的時候再繼續說吧。
主持人:好的,您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就是中式教育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藍述先生我不知您看到這個題目,和有機會看了這個紀錄片之後,有什麼樣的感想?
藍述:我覺得這個題目本身出來它就已經是在點題了,就是西方的孩子他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環境下長大,然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結果他一下子放在一個一言堂,你只准聽、只准記、然後不許你說話,然後教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絕對不能反抗,絕對服從,那麼一個很專制的教育制度之下,他當然是不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他都是受不了的。你一天就心理上受不了、不自由,生理上他一天要搞這麼長時間待在那個地方,而且是非常不自由的環境裡面,生理上也不舒服。所以它這題目就問:「我們的孩子夠不夠堅強?」我想它是問得恰到好處的。
主持人:接下來請問李元華教授,剛才從這個題目引發這樣的思考,其實就是中西方的教育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異同?您怎麼看待這背後之間的差異?
李元華:我想這個可能就反映出兩種教育觀念,一個就是教師、一個是學生。顯然中式教育不管現在如何的所謂「改革」,但它還是一個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而英國是一個兒童為主體的教育。簡單的說,這兩個中間還不能突顯這兩種教育的矛盾。英國實際上BBC做這個節目的時候有一個背景,就是說在國際考試的評比當中,英國實際上是落後於中國。
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是應試教育的強國、是大國,所以任何的考試,中國人都可以考得很好。所以針對這個背景之下,英國人是要思考是不是能把中國人的應試教育的東西拿到英國來看,可以不可以?所以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BBC拍這個片子,做了這個實驗讓大家看一看,也提出這個一個問題,就是說英國的學生夠不夠堅強、能不能接受這種中式教育?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好的,徐文立先生我想請教您一下,因為您也在大學裡教書,那麼您怎麼看待中西方教育之間背後的差異?您有什麼樣的觀察?
徐文立:我想是一個教育培養的目的,中國大陸的教育是要培養好用的人才,或者說得不好聽一點是要培養奴才,這樣子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灌輸式的。另外,把政治教育看得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現在我們看中國大陸的教育的結果,和以往有一個非常共同的地方就是,這種教育有的時候是說什麼而不能做什麼的,做什麼是不能說什麼的。
這個說起來有一點點怪,中國大陸會教育學生要愛祖國、替別人著想、要有集體主義、要有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實際上學生們都知道,在現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下,如果學生不給老師送紅包就不會得到好成績。我在中國大陸1993年第一次出獄的時候,一個鄰居的孩子就回來跟他的奶奶抱怨,說人家已經是送電飯鍋了,我們還送襪子,這個是不行的,而且學生都是說假話、不說真話,這是中國教育非常失敗的一點。
以我自己的感受來說的話,這樣的一種教育不會造成一個能夠有獨立思考、能夠對社會負責任,所以中國有一位教授說,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培養了一些精緻的自私自利者。這樣的一些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決定了中國教育的失敗。
主持人:有觀眾朋友打來電話,我們接聽舊金山的劉先生,劉先生您好。
舊金山劉先生:我認為新唐人的節目很好,但是有時候題目出得有一些不太好,比如今天的「中西教育」,我認為「中」不能這樣講。我今年85歲,我大部分的教育是在大陸受的,那時候我們的教育和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全然不同,你們的題目今天要講的是中共的教育不是「中」。
過去那個年代教出來的教授,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都得諾貝爾獎。那時候的教育是中國的教育,並沒有錯;現在不能冠一個「中」,把中國的教育仇化了。現在它弄到英國去做的教育,是共產黨極權專制的教育。我就講這些,更正一下題目。
主持人:謝謝劉先生,劉先生講的也正是我要提出的問題。其實在比較兩國的文化制度究竟孰優孰劣時,BBC又跟進作了一集訪談節目,其中幾位學生和家長都表示最後還是傾向於選擇英式教育。當然,幾位嘉賓作何選擇一會兒我們再問。
在選擇英式教育的背後,我們再提到中式的教育,難道中式教育就沒有好的方面嗎?中國也是有五千年的文明,這背後是怎樣的關係?怎麼理解?我想請問藍述先生的看法。
藍述:我覺得剛才那位觀眾打電話講得很好。其實中、西傳統文化在基本層面是非常相近的。我們知道共產黨把儒學扭曲了,說儒學是御用哲學,其實不對。
大家知道,儒學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人熟知的花木蘭的故事,花木蘭代父從軍,代父盡忠,這是孔學講的第一位「忠」。「忠」是什麼?忠不是忠於政府,忠是把天下人當作自己的父母來孝敬,《孝經》裡面講「孝天下是忠」,跟西方講的博愛非常相近。
第二,講孝敬父母。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以後,皇帝讓她當大官她不當,她要回家孝敬父母。所以「忠」之後擺在第二位的是「孝」,孝就是家庭觀念,這也跟西方的文化觀念很符合。
大家看,在這個故事裡面最不重要的是誰呢?最不重要的是皇帝。皇帝讓她去當大官她不當,她要回家孝敬父母。皇帝什麼意思?以現在的觀念來講就是政府,最不重要的是政府。博愛擺在第一,忠擺在第一;第二是孝,擺在第二位,最不重要的是政府。東、西方文化實際上在最基本的層面是非常契合的。
就像剛才那位觀眾講的,現在是中共的文化。中共的文化把「忠」講成是忠於政府、忠於黨,所謂「集體主義高於一切」,「集體」是特定詞,指的是中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所要培養的這些人,完全是要忠於中共的,不容許有任何學術自由的空間,在教育上、體制上反映,那就是一言堂,專制。
主持人:我想請教李元華教授,因為您是專門研究歷史和教育方面,您怎麼看待目前中國的中式教育和古代傳統文化的中式教育?您覺得有什麼異同?
李元華:應該說區別很大。中國傳統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核心,比如儒家的經典《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發揚光大人類好的道德,這是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理念,並不是空洞地去說。比如宋代,中國教育的一位哲人朱熹就講,小孩的教育要「以事教」,以具體的事務像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開始培養,往著最後成為一個道德完善、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構思,從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他為兒童寫了《童蒙須知》這本書。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教育,從有最高的目標,也有很具體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
清末,由於國力衰弱和外族入侵,近代中式教育直接是引進西方的,所以在1949年之前,中國的教育和西方教育應該說是一體的,基本是一個模式,因為中國是向西方學習的。
有了差別是在哪呢?1949年中共篡政以後,對於中國的教育,表面上講,是利用了中國人尊師重教或者重視教育的傳統,大家都願意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出息的人,所有的民眾,不管自己有文化或沒文化,受過教育或沒受過教育,都有這個願望、都願意對子女的教育盡心盡力去投入。這是表面形式,核心的內容已經開始變了,比如師生關係,中國人最講究的師生關係,徐先生舉的例子已經說明了,整個全在變異,變成了今天一個「四不像」的教育。
中國教育近一百多年來有過幾十次所謂的「教育改革」,1949年之後,也是每隔5年、10年就有一次教育改革,從字面、從文書上來講,你看它基本跟西方是一樣的,用詞也是一樣的,但是本質上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我先簡單說這些。
主持人:我們再接聽觀眾朋友的電話,加州的包女士,包女士妳好。
加州包女士:主持人好,專家、學者們好。事實上,中式跟西式的教育實在說起來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在很古老之前,《弟子規》上面都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在學習之前一定要預習,就跟我們現在在美國讀書一樣,不管是上哪一個年級的課,老師一定會跟你說,把課本上明天要講的東西回去先看一遍。中國跟西方的教育我覺得應該是沒有衝突,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中國1949年之後的教育方法?我想是跟它的政治體制應該有關係。謝謝各位。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三集紀錄片的第三集,恰恰是把這50名經受中式教育的學生,和其他沒有經受過訓練的學生進行考試、對比,結果卻出人意料,受過中式教育的學生取得了更高的分數。這是否說明中式教育的優異或是其它什麼問題?徐文立先生,您對這樣的結果感到意外嗎?
徐文立:偶然一次的考試結果並不能說明什麼。另外,我看已經有人評論這個問題,那些人是經過一個月密集型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的受教結果,那自然會比原來英國的那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來的學生表面上的成績會好一些。可能也驗證了中國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結果非常之糟糕。
我自己因為有16年坐牢,後來又出來了13年,所以不能夠確切知道中國大陸的教育狀況。我孩子小的時候,我第一次沒入監獄之前,我真是領受過中國那種教育的殘酷,一個字讓你寫100遍或是1,000千遍,我要陪我的孩子做功課做到晚上12點,我都急了,我說:「不做了,老師明天批評你,讓他批評你爸爸吧!」簡直是做不完!那時候我孩子才上的是一年級還二年級,那種負擔的結果真的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經歷。學習應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特別我贊成應該做自己愉快的事情和學自己想學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主持人:剛才幾位的意見,相對來說都比較一致,也比較推崇於西方式的教育。藍述先生,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如果不是一棍子打死的話,難道現在的中式教育沒有西方可以借鑑的地方嗎?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藍述:有沒有借鑑呢?我覺得是有借鑑的,但是現在中共的這種教育方式,我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借鑑。剛才你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看西方接受了中共的這種教育以後,成績馬上就上來了,這兩種東西是不能把它拿來相比的,就像蘋果和橙子是不一樣的東西。西方的教育系統,比如德國,大家知道德國是得諾貝爾科學獎最多的國家,他們的孩子特別是越小的、小學的孩子們,堅決不讓加班、加點,就讓他玩。
因為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他的思維、他的用腦,是在感知這個世界的過程中發育,如果在這段期間,加班加點地讓他去死記、硬背,過了這段期間以後……不像是你今年沒學數理化,明年你回來補上;補不上來,過了這段期間,發育不成熟是影響一輩子的。
中國的教育方式就不一樣。比如很簡單的一個例子,西方教小學生乘法、除法,認為乘、除法本身並不重要;乘、除本身有什麼重要?不會乘、除法,5塊錢上街買一個計算器就解決了。主要目的是啟發對數字的認識,通過接觸數字遊戲啟發開智、開慧,思維能力得到成長。
但是這種方式考試就不行,中國的家長就會說,教乘、除法很簡單,把「九九乘法表」死記、硬背下來,背下來以後,考試時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兩種方式,一種是著重於長遠,從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去看問題,很難短期見效,但是它長期有效,這種情況,在考試的時候就比不出來。
你說中式教育訓練的那幾個,兩個星期完完全全把乘法表背會了,所有的考試題目他都解決了,而且他交卷很快,考試50分鐘,他可能半個小時就交卷了。為什麼?他把乘法表背下來了。
可是西方完全是從開智、開慧的角度進行教學,他做題目就沒你那麼快,但是從長遠來看哪個更好呢?我覺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自己去思考。
徐文立:我想補充藍述一句話。藍述剛才講到,西方教育很注重學生的自主性。有一件事出乎我意料,他們能夠鼓勵學生包括小學的學生都要做的一件事,我們中國曾經古代教育非常強調的「格物致知」。
大出我所料之外,小學生就會格物致知、就會要研究問題,有兩個特別突出的例子,芬蘭一個11歲的小孩,居然識破BBC曾經報導的一張俄國人在北極水下插國旗的圖片是虛假的;美國的一個小孩,居然能夠發現美國的奧運會主席的學歷作假,被揭露出來後,奧運會主席辭了職。這種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做法,美國和芬蘭的小學生都會做,這種自主的研究問題的能力,真是出乎作為我們中國人的想像。
主持人:我們快速接聽觀眾朋友的電話,舊金山的陳先生您請講。
舊金山陳先生:你好。我覺得今天這個題目的討論很有意義,因為所謂「中國式的教育」定義是不對的。教育,從我們的孔老夫子開始,你看他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的?他是啟發式的教育,他不是拚命灌輸,而且他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救國、救民、救苦、救難的。你看今天全世界發明、創造,或者前10位、前100位、前50位的那些大學,有幾位在中國?考試的成績不算是什麼,因為培養的人才是要對社會有貢獻。
主持人:謝謝這位觀眾。李元華教授,針對中、西雙方文化之間的對比,您會有一些什麼建議?
李元華:我想可能要回歸到教育的根本,教育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西方教育並不是沒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是因為太過於強調兒童,一切圍著兒童轉,所以在設計教育理論上講,對啟智有幫助,但是可能也存在問題。當然今天中共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專制文化在教育上的投注。
主持人:今天節目時間到了,這個題目非常大,大家討論也非常熱烈,但是我們時間非常有限,感謝幾位嘉賓的點評、分析,感謝觀眾朋友的收看和參與,我們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