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七夕那些事

Facebook

黃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 ,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女節」「穿針節」等,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有特色的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詩經‧大東》中寫道「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人們祭祀牽牛、織女星座。到了漢代,七夕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

「夕」是夜晚的意思,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天際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老人們說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上相會,在葡萄架下靜靜聆聽,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悄悄話。

七夕節的傳說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嫂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愛慕牛郎的勤勞和厚道,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宮,織女牛郎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這淒美的故事流傳了二千年而不衰。

許多人認為七夕這天是「情人節」,但民俗專家認為,七夕節其實更確切地說,它是「愛情節」。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已婚,且育有兩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夫婦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

女子祭拜織女乞巧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繁星、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織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民俗專家介紹說,古代女子鬥巧、乞巧的方式大致分為三種:「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和「投針驗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皇宮中擺設瓜果、酒炎祭拜牽牛、織女二星,然後妃嬪們在月光下,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九孔針,誰穿得越快誰乞到的巧越多,這個乞巧活動一直通宵達旦,後來民間的女子也都效仿。

「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在七月初七晚,把瓜放在庭院中,如果有蜘蛛在上面結網,表示乞得巧了。而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則記載,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裡或其它器皿裡。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緻,即預示著這位乞巧者心靈手巧。

「投針驗巧」 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女子們在乞巧節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於碗中,放在露天下過夜,再放在太陽下曝晒半天。到中午時分,將繡花針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如果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表示「乞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樣者,便認為是「乞得拙」。

拜魁星得功名

古人認為天上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認為是魁星主掌考運。

據說,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主宰文運之神,所以很受讀書人崇敬,特別是準備參考科考的學子們,都會在這天來祭拜魁星,祈請它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許多人取笑他。這位魁星爺便發憤讀書,考取狀元。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對他的回答很滿意,便通過了殿試。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憤而投河。被鱉救起,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地祭拜。

唐朝時又將七月初七定為「晒書節」,到了這一天,上上下下、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的藏書拿出來,在院子裡晒一晒,在除霉清蛀的同時,也希望能沾一沾魁星帶來的仙氣。其實從節氣來看,這段時間剛好是在夏季陰雨季節之後,農田秋收之前,正是晒書的好時候。

接聖水洗頭

七夕這天,江南一帶的女子都要以槿樹(做菜園或家院籬笆的矮樹木)葉洗頭髮。相傳,這天晚上織女會在銀河洗髮去會牛郎。織女對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淚,都灑落在那槿樹葉上,開出淡紫、粉紅或潔白的花兒。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會挎著竹籃子去採摘槿樹葉,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頭。

在浙江、湖南等地方,婦女們保持著在這一天裡接露水、洗頭髮的習俗。七月初七清晨取得的露水被稱為「雙七水」,認為其具備神奇的功效,可以讓人常保青春美麗。

在廣西一帶,人們在七夕節清晨也要去河邊取水,封存在甕器裡,認為飲用此水可以辟邪延年。傳說中更有一個以松柏為主材的祕方,這種神奇的藥丸必須以七月初七的露水調配製成,服之可益壽延年。所以七夕節在古代,又是一個承露配藥的好日子。

──轉自《大紀元》

(責編:嘯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