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一陣子大陸股票市場的驟然雄起,「全民皆股」的壯觀景象又開始在中國重現。狂熱的股民中有專職投身股票買賣的,也有業餘前來「摟草打兔子」的。而最令週遭矚目的,則是在業餘的股民中狂熱程度不輸專業人士的大學生群體。在媒體記者針對大學生炒股所進行的調查中,31%的受調查者正醉心於炒股,26%的炒股學生投入了5萬以上,更有上海海洋大學某宿舍的大學生,每天晚上都會召開「例會」,只為討論炒股事宜。
大學生們如此熱衷炒股,究竟是對還是錯?面對著他們不顧學業、一味投身於炒股的狂熱與癡迷,作為旁觀者,我們是否仍需要保留一份不必大驚小怪的冷靜與淡定?持樂觀態度的評論家們如是表示,大學生炒股並不是洪水猛獸,尤其對於經濟類專業的學生而言,炒股是深入瞭解金融市場的絕佳方式,也是將經濟學理論應用於實踐的一種回報。這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卻在字裡行間中刻意放大了股票這種投機性、非主流的投資理財方式對整個市場以及宏觀經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也在無形中給大學生們灌輸了一種對「一夜暴富」、「不勞而獲」不再低看、而是欣賞的功利思想。
若追根溯源,這種功利思想的出處與源頭其實早就隱匿在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之中。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若想保持長遠、穩健的發展,就必然要在實體經濟上下功夫。一方面,各家公司都專注的經營著某項實實在在的業務;另一方面,各類產品也在生產、流通、銷售的過程中實現著良性循環。這些才是經濟領域所要竭力展現、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而事實上,目前中國由政治引導經濟的荒誕模式卻一直在淡化這些重要因素,不但致使實體經濟越來越弱,也不斷的釀造出泡沫激增、風險加大的複雜局面。於是,不少經濟學家早就敲響了警鐘,指出中國今時今日的財富增長主要依靠的不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是通過投機房地產、股票等這些風險係數極高、在中國更是被人為壟斷或操控的金融產品來實現的。
在整個極端扭曲、虛幻不實的經濟環境中,作為致力於經濟專業的大學生,他們的想法顯然也難以避免的會落入窠臼、趨向功利。於是,當他們發現在大學裡學到的經濟理論在實踐中其實並無用武之地時,無法釋懷的困惑與迷茫便促使他們將目光轉向看起來極易有所收穫、也能立竿見影的股票市場。或許就在這裡,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們才能尚對「學以致用」有所體會。
然而可悲的是,這樣的學以致用不過是在金錢誘惑下所產生的某種錯覺。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在有賺有賠、類似賭博的股票投機中,像他們這樣的散戶根本不可能成為永遠的贏家。一旦股市再度陷入低迷,「學以致用」的成就感便會立即轉化為「讀書無用」的挫敗感以及荒廢學業之後的痛悔與更加迷茫。
如果說經濟專業的學生不該棄學業於不顧,不該對投機股票如此癡迷,那麼其他那些非經濟專業的學生是否更不應該不務正業、一心只想著往錢眼裡鑽?或許他們正是基於痛徹痛悟在中國讀書無用的現實之後,才決心以投身股市的方式來直面慘淡的現實。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選擇大學教育的初衷與目地到底是甚麼?有人說,畢業後找到好工作是最直白、最現實的目地。然而,無數的大學生所呈現出的畢業即失業的現狀以及不少拿著碩士文憑的人不敢在應聘時亮出自己真實學歷的尷尬境況似乎都在告訴我們,為了找到好工作而讀書,不過是中國人一廂情願的暢想而已。既然教育與現實如此脫節,那麼放棄學業、另尋出路也就成了大學生們未雨綢繆的必然選擇。而股市大漲的良機就恰巧在這時,當了一回前途無望的大學生們的救命稻草。
由此可見,大學生荒廢學業、癡迷於炒股,若有錯,也不該完全歸結於他們自身的唯利是圖。整個社會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功利氛圍中變得惡俗與市儈,以擁有人民幣的多少來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價值觀早已先入為主的在人們的頭腦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濃縮在大學教育的範圍中,我們也能普遍看到,校方的關注點似乎不在治學、而在伺機斂財;教授的興趣不在學術研究、而在追逐名利;如此,大學生也自然是有所參照,找尋一切機會謀求生存、發財之道。只是這種道並非良道、正道,而是一種縱容墮落貪婪、滋養利慾熏心的邪術。
在這種邪術的誤導下,中國現在的、以至即將影響未來的知識份子是否還能擔的起匡扶社稷、教化社會的責任與使命?答案可想而知。要知道,無論是一般人,還是大學生,只要對股票陷入癡迷,非但難以在財富上實現持久、樂觀的增長,更可怕的是將會消磨人的意志、最終使人為了謀財逐利無惡不作,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導致人性淪落。
文章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