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地方債置換計劃換湯不換藥

Facebook

國務院批准通過金額達一萬億的地方債置換計劃,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要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首先要明白地方債為何物。嚴格來說,地方債並非地方政府的債,而是地方項目的債。地方的項目,要是有利可圖,官員又豈會將機會拱手相讓予公家?這只是人之常情,簡單常識。

地方項目不但是無利可圖之事,而且當地政府也沒有強烈明顯的動機去好好監管當中開支,所以,地方債背後,都是沒有收益的爛鋼筋水泥,也就是自09年以來,GDP增長中的「水份」。按照我的觀察和粗略計算,中國每年的GDP增長當中,保守估計最少三成屬於這種沒有實質經濟價值的浪費,而且所佔份額仍在不斷提高。

中國式的增長,只是自欺欺人的玩意,不可能長久持續。我可以預見,在面前有兩條路:

一,承認錯誤,改變保七保八等的數字遊戲,並且在財務上緊縮,以時間換取空間,讓市場和社會漸漸修復過去的錯誤。這種國退民進的方針,不但代表了政府權力的制約,也代表了官員少了以權謀私的機會。

二,繼續以財務手段掩飾錯誤,也會導致政府規模和影響更進一步擴張,結果只是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有朝一日,全國上下將要面對更困難的抉擇,直到情況不能繼續下去。

以史為鑑。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由於政府奉行保護主義,一方面鼓勵出口賺取外匯,但同時又排擠外來的貨物,令資金留在國內。這些剩餘資金沒有出路,政府就誘導企業和地方政府去進行基建。與此同時,資金過剩也促成了八十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由企業和地方政府興建的工程,許多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大白象;但日本人勝在有種執著的民族性,大白象工程當中只有極少數的豆腐渣。不過,最終美麗的構想,結果造成極大的浪費;日本的經濟一蹶不振,至今仍然是經脈盡斷。今天的中國,毫無疑問是走在日本當年衰落之路。最理想的結局,就是假以時日因為社會和城市的增長和擴張,忽然令由沒有使用價值的基建變得有用。可是,中國正處於人口低增長的階段,農村和城市的格局也大致穩定下來,再進一步有大變遷的機會不多。換言之,以時間來等待奇蹟出現的希望,很大機會落空。

事實上,地方債置換實質就是債務重組,將債務延期,令銀行減低回報。根據國務院資料,地方政府因債務重組一年最多減少五百億元利息支出,其實就是銀行的損失。當然,對銀行而言,少收一點比起一點也收不到好。要是最終連銀行制度也出現問題,要由中央人民銀行拯救,那就是另一場金融危機,結果也不會好到那裡。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地方債置換後,中央人民銀行容許商業銀行以新債作抵押,獲取信貸額。說這不是量化寬鬆,是淺見,也是盲目追從中央的文宣講稿。我只是擔心,這次財技開了一口壞先例,構成道德風險,變相鼓勵地方政府更加揮霍無度,令銀行更不顧風險。說到底,中共不願意去面對和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例如權力過份集中、政府規模過大、官僚權責不匹配、政權沒有問責和制度內的權力制約等,以財技小修小補,對扭轉通盤局勢,沒有幫助。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