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誰信誰倒霉

Facebook

上來先說一段閑話。

這幾天趕在五一節,年輕人辦喜事的比較多,家家戶戶忙著隨份子;有的全家出動還不行,因為許多家庭都在同一天辦。隨份子吃大餐,婦女兒童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可是當家人的感覺會截然不同,當家人心疼腰包呢。「受不了了,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成了所有當家人的共同話語。有的還在背地裡說難聽的話,把隨份子說成「吃高價飯」——「走嘍,吃高價飯去嘍!」

可是等你自己有事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別人也在「吃高價飯」?

這個隨份子,說起來還是咱老祖宗留下的美好風俗。過去土地不出財,家家戶戶沒積蓄,如果猛然間出了大事,不但人手不夠,財力也不夠。於是同村同族能搭上手的都去幫忙,當然還要隨手掂只雞抱壺酒,沒雞沒酒的盛二升糧食,總之帶些有用的東西。這樣以來事主就容易渡過難關了。這不是鄉村互助互幫的好風俗嗎?可是無論什麼好事,演變到後來總變味,總走樣。尤其是當下,許多人竟把這種純樸的民風當成了聚斂財富的手段:一是無事生事,把婚喪嫁娶擴大到商店開業娃娃割毛喬遷升職,更有甚者母牛生犢也要別人「喝喜酒」。二是提高份子的價碼。有些人為了巴結領導,好容易找個機會送禮,所以就比別人拿得多。而其他「別人「呢,看到別人拿得比自己多就不好意思,也跟著拿多。這樣水漲船高,就把價碼抬上去了。就老泉這荒山野嶺,最最薄情也是200,交情一般300,交情稍厚500,親戚500—1000!農村人生孩子又多,如果趕在結婚高峰,真讓人受不了。我想我老泉兩口子都拿工資都受不了,那些農村人,不會經營的,估計「攤上事了」只有東借西挪了。

舉一例吧:假如哪家親戚有孩子結婚,作為長輩親戚,隨份子要錢,受頭(拜)要錢,拜年大紅包,馬上生孩子又是一筆份子錢。一家有事四次花錢,放在一起是多少?誰家若攤上兩三個怎麼辦?像我們老傢伙,身後都是一堆年輕人,這家接那家請,哎喲我的個娘哎……嘖嘖,受不了!

所以,移風易俗勢在必行;移風易俗從我做起!

我老泉一向王婆賣瓜:我嫁女沒辦酒席,我喬遷之喜偷偷兒進行,我兒子結婚不吃團圓飯給七姑八姨姥爺姥娘省下受頭錢,我孩子拜年不但不收紅包反而多少撂下一些,農村人不容易……總之能省就省,不給別人添負擔,盡量減輕自己的負擔。

不好意思,上面的「閑話」有點兒長。

話說毛時代農村記功分,農民只要是成年勞動力,無論力氣大小,技術程度如何,是勤勞是偷懶,只要出工就給10分。然後按照年度公分總額分配糧食。城市工人呢,一級工二級工一個月三十塊三十多塊,高級工四十塊五十塊。至於這些級別是如何評定的,我估計全是定製者嘴裡一句話。至於幹部,一個月少則30,多則500,高級幹部是低級幹部的幾十倍!那時候有個形象的比喻,叫「大呼隆」,或者「吃大鍋飯」。

要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答曰: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這個很不靠譜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就是馬克思為我們設計的「社會主義康庄大道」。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資本家靠著掌握了生產資料剝削工人,要消滅剝削,就要剝奪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然後如何分配呢?「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從這裡我們看出,馬克思對工人階級的道德並不看好,如果不按照勞動的大小分配社會產品,社會生產就會停滯。為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是讓有能力的人,讓勤勞的人多得到社會產品。

這也符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說,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商品是勞動的結晶,勞動是商品的價值基礎。如何計算商品的價值量呢?勞動強度和勞動技能無法計算,只有用勞動時間。所以農村人只要出工一天就給十分。可是這就讓人想不通了:如果用勞動時間計算商品的價值量,是不是說生產一種商品所用的時間越多,其價值量就越大呢?這不是鼓勵偷懶嗎?所以馬克思又說,計算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用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用一般勞動時間,即生產某種商品所必須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

可是問題並沒有解決:這個「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又如何計算呢?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同行業的勞動者又那麼多?

還有一個問題: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又該如何評估如何規定?具體操作時如何做到客觀?如果忽略不計,「各盡所能」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最根本的,生產資料公有了,沒有了市場交換,生產靠計劃調配,商品不叫商品,叫產品,產品必須「按需分配」,這已經是「共產主義」了。在現階段,共產主義顯然超越了生產力水平和人的道德水平。1959至1961年史無前例的災難就是這種實踐的惡果。後來,從60年代到70年代,雖然開放了市場,但並沒有廢除生產資料公有,這種「二混頭」體制又出了一道難題:誰來給產品定價?定價不準確如何在市場交換?

所以到了八十年代就出現一個「雙軌制」奇葩:那些朝里有人的人低價從計劃里買,高價去市場上賣,大發體制的弊端財!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給我們設計的烏托邦完全是一條死路!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還有許多「說不通」,今天不再批判。)

請讀者暫時忘掉上面的內容,來聽聽我另外一套說辭。

在從前的從前,由於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沒有產品拿出來交換。後來略微發達了,打獵的和種地的偶爾想調劑一下。打獵的為什麼甘願用獵物換取糧食呢?因為糧食能吃(有用)。就是說,調劑(交換)的基礎是「有用」。沒用的東西誰也不稀罕。再後來,交換頻繁了,人們不再以物易物,而是把產品換取一種大家都承認的固定產品。這時候產品就不再是產品,是商品;那個固定的產品也不是一般的商品了,是一般等價物——貨幣。

一種產品是如何進入市場變成商品被人接受的呢?第一條是「有用」,第二條是「稀有」,第三條是「喜愛」。產品持有者拿著「這三條」來到市場跟人討價還價,那種用處大的,生產起來費勁的,市場上又稀缺的,就賣得貴,反之就便宜。「物」是如此,「人」亦如此:袁隆平和姚明以及歌星大腕就比老泉賣的貴。姚明因為稀缺,袁隆平因為知識培養的成本貴。

你看,產品進入市場進行自由交換,其價格形成就自然而然;也合情合理。所以現在就有一句時髦的話:只有市場才能完成資源的最優配置!

而所謂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其產品的價格完全由人規定,而人的規定又很難做到公平合理。比如,把能力相差很大的人規定在同一個級別里,工資(勞動力的價格)一樣多就不合理。有些開始的時候水平相當,後來一個進步了另一個原地踏步,可他們到老工資還是一樣的。你想,一個國家,人是那樣多,人的特點又那麼複雜,怎麼可能把每一個人規定得那樣合理那樣科學呢?還來說姚明,如果按照公務員的標準給姚明定工資,姚明的月工資不過萬把塊;可是人家進入市場一個月上千萬!若在計劃經濟,姚明要吃多大的虧!還有,一些行業企業,開始參與者少,而需求量大,產品價格就貴,賺錢也多;慢慢地進入者多了,產品不精貴了,賺錢就會少。

社會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規律,才能讓人們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哩。

總而言之,計劃經濟七弄八弄,費了吃奶的勁兒,卻不合理;而市場經濟不用管反而是合理的。

所以除了個別野心家和權力欲妄圖以控制天下的財富進而達到控制天下人的目的,誰還喜歡有計劃的公有經濟呢?

我來總結一下: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必須要有自由的市場,讓產品在市場里自由交換;當然交換者必須是產品的主人(有時候就是主人本身)或者代理人。否則就沒有權利參與交換,或者在交換中胡來(吃回扣);既然財產必須私有,那麼,這個社會就必須私有制。

比如當年改革如果徹底一些,把土地所有權歸農民而不是「國有」,現在就不會發生那麼多強拆和強征,導致冤獄遍地上訪不斷;當年如果將國有企業按股份分給職工,職工下崗就會少些,一夜暴富就會少些,貧富分化就會慢些。那些主張國進民退者,不是權貴就是傻X;權貴指望不勞而獲,傻X的錢白白送人還幫人家數數。

最後我可以用一句話結束我的文章了:讓既無道理又不實用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見鬼去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