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的前世在蘇聯 朝鮮越南也現身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04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藍采詳綜合報導)日前,一篇揭示中共刻意塗抹出來的戰鬥英雄黃繼光的文章,在網際網路上流傳不到一天,「網頁被小怪獸吃掉了」,好在有快手博主提前進行了轉載,使讀者仍可窺見黃繼光前世在前蘇聯,以及前身在朝鮮、越南的雷同表現。

4月25日,《共識網》轉載一篇題為黃繼光們的前世今生>文章,介紹黃繼光式共產主義「戰鬥英雄人物」在前蘇聯的最初歷史來源,以及在朝鮮、越南等共產國家被複製的各種表現。但文章很快就被刪除,在網頁搜索只能看到「被怪獸」吃掉的提示。

文章介紹,今天,亞歷山大•馬特維耶維奇•馬特洛索夫的名字,隨著蘇聯的消失,漸漸成為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半個多世紀前,這位蘇聯最著名「戰鬥英雄」的名字,不但在蘇聯家喻戶曉,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亦廣為人知。

當年,朝鮮的金聖鎮、中國的黃繼光,以及越南的陳文吐,名字前都被冠以「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1943年2月,馬特洛索夫在奪取切爾努什村的戰鬥中,死於德軍碉堡的機槍之下。馬特洛索夫的排長科羅廖夫中尉的描述為:「他一步步向據點靠近,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我們的英雄用鮮血使敵人的機槍啞口無言。」

但旅政治部宣傳員沃爾科夫上校接到關於馬特洛索夫事迹的彙報後,卻以馬特洛索夫堵槍眼犧牲為情節向上彙報。最終這種「罕見的英勇行為」震動斯大林,直接批示:「馬特洛索夫的偉大事迹應該成為全紅軍將士勇敢與英雄主義的榜樣」。

於是,馬特洛索夫被追授了「蘇聯英雄」稱號。蘇聯宣傳機器全力發起對馬特洛索夫的宣傳。

1947年,剛剛結束戰爭的蘇聯,專門為他拍攝了電影《普通一兵》。它成為中共建政後引進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被引進中國時,正值朝鮮戰爭。成為在前線反覆播放的「經典片」。

電影之外,蘇聯作家在從1946年到1949間,還創作了中篇小說《蘇聯英雄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後又出了兩種修改補充版,改名為《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使馬特洛索夫「英雄形象」更誇大,讓它高度符合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的要求。

隨著馬特洛索夫的影視文藝作品,迅速走出國界,影響了蘇聯一大批兄弟國家。

中共的「馬特洛索夫」黃繼光,於1952年被中共喉舌媒體以「黃繼光堵槍眼」為題發表。

但受馬特洛索夫影響最深的卻是朝鮮人民軍。朝鮮戰爭期間,人民軍至少湧現了22位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譬如1953年4月24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轉載發表了一篇,稱同一次戰鬥中出現的兩位堵槍眼的英雄——李亨煥和金仁煥。

報導這樣介紹18歲李亨煥「像閃電那樣快地撲到射口上,敵人的機槍立刻就啞然無聲了」;勞動黨黨員金仁煥「爬到了敵人火力點前,接著火力點上噴吐著紅火的射口突然黑暗了」。

離奇的是,犧牲時,「李亨煥半側著身子,胸膛緊貼著火力點上的射口,左手還緊緊地抓著火力點上邊的一根木頭」;而金仁煥則是「上半截身子完全鑽進射口,把射口完全塞住,敵人的機槍被他推進了火力點的裡面。」

朝鮮人民軍中更為誇張的「馬特洛索夫」是金聖鎮,因為金聖鎮在堵完槍眼後還活了下來,一直享受著極高的待遇。2009年去世,金正日還在金聖鎮靈位前親自獻上花圈。

不過,從軍事角度而言,金仁煥創造的奇蹟甚至要超過打不死的金聖鎮,因為他擋住的是口徑12.7mm的高射機槍。

文章介紹,稍晚的越共,也誕生了一位「馬特洛索夫」名叫陳文吐(Tru Van Tho),產生於蓋長戰役中。越共稱他為「真正的共產黨員」。作為普通一兵,陳文吐的形象還出現在郵票上。最近,越南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7554》,裡面出現了身體堵槍眼的情景,不知道是否是在緬懷陳文吐。不過,這款山寨版的「使命召喚」,是以抗法戰爭為背景。

馬特洛索夫被塗抹的「英雄」色彩漸漸脫落

在蘇聯,馬特洛索夫堵槍眼與很多衛國戰爭中的英勇事迹,一直有人質疑。斯大林逝世之後,社會空氣逐漸寬鬆,各種聲音逐漸公開浮現。

二戰德軍的MG-34或MG-42通用機槍,使用7.92mm的機槍子彈,彈道穩定且貫穿性能不錯,可以在近距離將人體打成篩子。人們多假設馬特洛索夫難以阻擋子彈的衝擊。其次,該處火力點的構造也讓人懷疑戰績,暗堡平坦的前壁使人很難抓住,寬大的、位置較高的槍眼則會使身體滾落下來。一系列的考察指向一個結論,馬特洛索夫很可能本意並非要去堵槍眼。

現在流傳最廣的推測有兩種。其一,當他試圖去摧毀工事時在暗堡頂上犧牲,身體擋住了通氣管。德軍騰身搬弄開他的屍體,機槍不得不停火,蘇軍抓住機會攻克目標。

其二,他可能是受傷導致走路不穩,或者一腳踩空,擋在了射擊孔前,短暫地阻擋了機槍手的視線。勝敗一瞬間,蘇軍就衝到眼前了。與此說法類似,他可能是正要起身扔手榴彈,當即被射殺。在他身後,趴在地上的戰友誤看作是他要去堵槍眼。

另外,解凍之後,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歷也被人勘誤,包括出生地。馬特洛索夫並非官方描述的品學兼優、時刻挂念祖國、具有偉大前程的青年。

自小喪失雙親的馬特洛索夫被當成少年犯關入內務部設在烏法的某個勞改營。由於蘇軍在戰爭中巨大的減員困境,根據1942年7月的第227號令,犯人被提前釋放,補充到部隊專門組建的懲戒營中服役。馬特洛索夫是懲戒營中的一員,而非軍校學員。

而且,馬特洛索夫的犧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犧牲日期,是出於增強紀念意義的考慮,因為2月23日是「紅軍建軍」25周年日。

文章總結說,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傳機器一層層塗抹上去的。馬特洛索夫們是蘇聯宣傳機構貫徹領袖意圖、根據時局需要製造出來的神話,這是基於蘇軍的現實而切身打造的。

衛國戰爭中,蘇軍與德軍相比,裝備、訓練、編製、指揮、戰術等方面經歷了一個從大幅度落後到不斷成熟進步直至最後在大部分方面趕超德軍的過程。戰爭初期、中期與德軍的客觀物質差距,只能以宣傳敢於犧牲的勇氣來彌補。

蘇聯獨特的政治體制,使得強大宣傳機器一旦啟動,必然大量帶來浮誇風的副產品—全軍在學習熱潮中不甘落後,每個部隊都以誕生自己的馬特洛索夫為榮。

一個士兵要成為馬特洛索夫是極度艱難的;但是,要戰友們將一個死者視作馬特洛索夫,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個倒斃在敵人火力點前的將士,都具備上報為「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