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4月20日訊】記錄中國嚴重霧霾的記錄片《穹頂之下》,引發了中國民間對環保的聚焦,不過中國的環境問題還遠遠不止大氣污染。4月16號,中共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並稱之為「治理水污染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簡稱「水十條」。 那麼,這個新規是否能讓中國的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它的實施面臨著哪些方面的壓力?我們一起來看看。
中共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列出了治理和預防水污染的10大項、35款政策目標,238項具體措施。
這份文件規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作為主要指標,當局計劃到2020年,中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要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到2030年,爭取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樂水行」項目發起人、民間水專家張峻峰認為,污水治理在中國不僅是技術和投入問題,有很多東西目前還屬於認識和管理的層面,因此要讓官員把治理水污染,當成是在搞經濟的同時必須進行的工作。
「樂水行」項目發起人張峻峰:「具體實施的話,因為它主要還是從管理層面入手的更多一些,加強各個方面的管理,尤其是各個省市的主要負責的管理階層。然後把他們的政績,和水污染的治理掛起勾來。」
被稱為「太湖衛士」的民間環保人士吳立紅認為,出臺一個強硬的規定是好事,關鍵要看能不能落實。
「太湖衛士」吳立紅:「以前也出臺過好多治理大氣污染,土壤污染,跟水污染的很多條例。但是為甚麼越治越污呢?實質上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人在造成的。」
中共在2013年出臺了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不過柴靜的記錄片《穹頂之下》不久之前才讓人們看到,在嚴格的制度下,中國越來越嚴重的大氣污染,和無奈的監管部門。
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監管部門都不想去觸及這一塊,關的了嗎?你取締的了嗎?」
柴靜:「怎麼關不了呢?」
熊躍輝:「你開玩笑,一千萬噸鋼是多少人就業?十萬人就業。河北的鋼鐵是到了甚麼程度?已經到了你取締不了的程度。」
柴靜:「那你們這些年來,你們執法連點牙齒都沒有?」
環保部車輛污染研究處主任丁焰:「我現在都張不開嘴,我怕人家看見我沒牙。環保尷尬不就尷尬在這兒嗎?」
和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大氣十條」一樣,剛剛出爐的「水十條」如果要實施,同樣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和執法監管的壓力。
吳立紅認為,要真正治理水污染,必須解決中國社會的五個問題。一、是不良排污的企業主的社會道德責任感;二、是監管部門的領導與企業官商勾結;三、中國環境監測機構,數據造假嚴重;四、中國新聞媒體在專制體制下不自由,弄虛作假;五、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工作力度有限,在當局的掌控下,無法出聲,有些NGO已經變調。
然而,民間對環保的監督,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允許發聲,也還是未知數。關注環境問題三十多年的吳立紅說,儘管環境和政治沒甚麼關係,但在中國,往往一去關注環境,一只腳就已經走向了監獄。
採訪/陳漢 編輯/尚燕 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