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3月30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靜報導)中國作家余華去年推出長篇小說《第七天》在大陸獲得兩極化的評價,不過其譯版在海外頗得好評。《第七天》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發了對該小說的評論,認為這部小說用了特別的手法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這是在被管制的中國新聞媒體所無法呈現的。
《第七天》用鬼故事影射當下中國社會髒亂
「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這是《第七天》的開篇。全書七章13萬字。《第七天》描述了「我」——主人公楊飛在餐館吃飯意外死亡後,奔赴火葬場聽到和看到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包含了這些內容:墓地與殯儀館火化等級分明,貧富之間有著明確的界線;強制拆遷,導致悲劇不斷;商場大火,死亡慘重,官方在死亡人數上大作手腳;醫院將死嬰做醫療垃圾處理,引來輿論嘩然;城市中有一個群體以租住地下室生活,被稱為鼠族;一殺人犯已被槍斃,被殺者卻忽然出現,冤假錯案即使糾正也不能使人死而復生了;一青年有冤屈,問題不得解決,怒而殺警察泄憤;打工者為給女友買墓地,甘願在黑市賣腎換錢,自己亦傷重死去等。這些殘酷社會現實,會讓讀者以為是看到了這兩年微博上的「新聞串串燒」。小說里的鬼的敘述滲透了當代中國的臟和亂,正如其中一個鬼所感嘆的,「死也死不起啊!」
華爾街日報:《第七天》直斥中國社會
《華爾街日報》3月26日以《有中國特色的死亡》(De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為題發表評論。
評論描述書中的一個早期場景之一:楊飛前往殯儀館,在那裡死者們排隊拿號等待火化。富有的男女穿著精緻長袍坐在扶手椅當中等待,而窮人只好坐在塑料座椅上。然而,這一等級結構在市長到來時被顛覆了——市長在與一名妓女淫亂時暴斃,他在一間VIP豪華套間里等待火化。楊飛評論說,「豪華貴賓室鎮住了沙發貴賓區,金錢在權力面前自慚形穢。」
最令人不適的故事來自李月珍,她在二十七名死嬰的陪伴下前往了「死無葬身之地」。在她被車撞死的幾天前,她剛剛幫助揭發了一起當地醫院的醜聞,二十七名胎兒在計劃生育政策下被流產,然後被作為「醫療垃圾」丟在河裡。
評論說,這部小說集中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它們反映了這個活人的世界。評論認為,《第七天》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而這是遭到管制的新聞媒體所無法呈現的。
評論稱讚,余華在審查越來越嚴厲的中國,余華沒有去對此指手畫腳,但卻用了一種講述當代現實的別樣方式,讓讀者所讀到的人物已經足以描繪出一個瀕於精神破產邊緣的社會,一個充斥著腐敗的國家。
余華:與中國現實相比小說的荒誕小巫見大巫
《第七天》被認為是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余華說,他「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
余華還說:「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1960年4月出生的余華,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曾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