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靜的《穹頂之下》狂飛了兩天一夜之後,終於,很多人隱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昨天傍晚,封殺的消息不脛而走,彼時的消息主要指向網路和新媒體,要求撤到非重要的位置云云。起始,很多人並不相信這條「謠言」,認為「毫無理由」。
直到晚間零點交界,中國官方背景的權威通訊社——新華社將自己發出的代表委員熱議《穹頂之下》、環保部部長給柴靜發簡訊等稿件悉數撤掉,提請各家媒體不要使用,人們才從「謠言」的流轉中清醒過來:柴靜真的被削了,而且是連夜。
削,從刀,從肖,肖亦聲,意為「變小、變細」,在東北方言里是「打」的意思。「削」字用在柴靜身上,兩層意思盡在,可謂最為貼切不過。
那麼,為什麼要連夜削柴呢?真實意圖究竟在哪裡呢?如果說前度范冰冰突然被裁胸,我們還能用腳趾頭掰扯掰扯,今天柴靜事件,已全然不是用腳趾頭能解決問題的了。那好,本委試圖用外掛來破解破解。
首先,柴靜的《穹頂之下》體量太過強大,全網投放的效果換來了至少200,000,000次的點擊量,這還不算相互轉發和口口傳播的數量。
2億,在單位時間內,這是一個難以想見的閱讀量,要知道,截至2014年6月,全中國的網民數量是6.32億。這意味著,剛剛過去的48小時里,每3個網民中就有1個人在,看,柴,靜!其中自然也包括剛剛抵達北京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對於明天就要開幕的全國兩會來說,這是有史以來從未遇見過的會前輿情。按照這些年宣傳部門工作思維看,兩會階段,焦點只能有一個,決不能落在別的事情上。但因為穹頂之下群眾基礎太過強大,全面拿掉已經不現實,也只能用「削」來保證,讓她變細、變小。
其次,柴靜的《穹頂之下》再怎樣充滿對人類的愛,再怎樣與人人相關,說到底,她觸碰的是所謂的「負面問題」,讓一個負面問題始終佔據輿論陣地並持續發酵,這完全不符合讓和風細雨的感動中國的故事佔據舞台的主流思維,受削自然在情理之中。
最為要命的是,如果讓這個話題放任自流,柴靜本身總有被嚼干吃盡的時候,人們遲早要醒悟過來,將焦點從她身上移開,目光一定會釘死在能源改革和兩大集團利益糾葛之中。當所有的話題都指向油品、指向兩大集團的虛胖、指向政府的不作為,事情一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從現在的「全民盛宴」轉向屆時的「民怨沸騰」,這個過程不是政府樂見的,更不是利益集團樂見的,所以,利益集團及時施壓、反撲實在是一貫做派,再正常不過。
權力與利益就像天生的情侶,吵吵鬧鬧,欲生欲死,但千萬別當真,情意纏綿、相擁相隨才是他們共同的歸宿。
所以柴靜的穹頂之下甫一出現,本委就號召大家把目光停留在霧霾和環保部,不要過多關注和消費柴靜本人,柴靜的談資很多,我們有的是時間去談論、鑒賞,甚至是無根添葉的編排,但此時不是談她的時候。
如果不能讓霧霾的話題「綁架」著全體國民持久探討下去,《穹頂之下》就是失敗的,就是一鬨而散的熱鬧,雖如夏花絢爛,但驚鴻一般短暫在中國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下一個熱點事件馬上就會洶湧而來,直至掩蓋的她毫無聲息。
此次柴靜被削,是權力的慣性使然,也是一直以來權力從未掩藏過的傲慢的凸顯,這恐怕才是柴靜被削的最真實原因。
今天,全國兩會將隆重開啟;從明天開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現小康、代表委員全身心參政議政將寫滿各家報紙的版面,這才是主流價值觀。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