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政治說教末途 停辦呼聲民間再起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2月21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今年的羊年除夕過後,「吐槽春晚」的主戰場從大陸網路社交平台轉移到了境外媒體。無笑點、無亮點的羊年央視「春晚」,被指明顯變成了中共當局定義的所謂「主流意識形態」保衛戰的「戰士」,曾經的「公眾狂歡的舞台」徹底異化為中共的政治教育基地。停辦「央視春晚」,讓過年成為中國百姓「自己的節日和慶典」的呼聲再起。

央視春晚播出後,往年那些曾經為了晚會上歌星是否假唱、魔術是否穿幫而交鋒的大陸網民們吐槽春晚的勁頭明顯減退,很多人連「罵都懶得罵了」。倒是香港媒體和海外中文媒體接過來「吐槽春晚」的接力棒,對這場把娛樂大戲直接異化為「國家級政治舞台」的晚會大加口誅筆伐。

首先,香港媒體普遍認為,這次羊年的春晚政治意味相當濃厚,甚至有媒體披露,中共當局竟然在事前透過內部通知,要求大陸的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督促黨員幹部「自覺收看」,公開把春晚當成全民政治教育。

香港東網日前發表一篇題為《暗夜有聲》的評論文章討論羊年的央視春晚。這篇署名「東不亮」的文章認為,春晚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89年。這個階段的中國人剛剛擺脫政治挂帥的文革桎梏,此時的春晚「即使帶著濃厚的政治宣教意味,仍然可以接受。」

第二階段是1990年以後。在經歷了1989年發生的「六四屠殺事件」後,新上台的江澤民大肆整肅意識形態,經濟蕭條,人民噤聲,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春晚「不再是娛樂性的全民狂歡,而是成為一項政治工具」,其典型表現就是「晚會上開始以各種節目赤裸裸地吹捧當下的方針政策,乃至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馬屁』」,而且被要求主動地宣講、傳播、附和政治主題,表現「黨和國家形象」。

而這條政治化的道路走到今天的結果,就是中共當局的宣傳主管機關公開發文,要求各單位各部門「督促黨員幹部自覺收看」,把看春晚當成一項政治任務。

文章最後呼籲,讓「綜藝回歸綜藝、讓政治退出」,或者從根本上引入競爭機制。否則,「春晚」只能走向消亡。

與此同時,海外博訊網2月17日爆料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劉奇葆在羊年節前曾到春晚節目組最後一次綵排中去「探班」,結果,這位主管意識形態的書記處書記「揮動大刀」,幾乎砍掉了所有央視自己準備的節目,其中就包括由佟麗婭扮演貂蟬,王麗坤扮演王昭君,馬蘇飾演楊貴妃,秦嵐扮演西施的「舞台唯美大氣」的《國色天香》。

作者「泉野」則發文評論說,「一邊意欲踐行文藝作品的針砭時弊,一邊卻只能隔靴搔癢無法延伸到更深層,導致春晚從一開始就註定是畸形產兒。」

文章寫道:「春晚充其量只是一個公眾狂歡的舞台,卻被越來越明顯地當做了主流意識形態保衛戰的『戰士』,能不畸形?又何以狂歡?如若春晚總導演足夠大膽,何不來一場針對宣傳體系僵化落伍的諷刺大戲?畢竟,唯有踏出敢於自嘲自諷的關鍵一步,春晚才能真正走出囚籠。」

中國作家閻連科曾在《春晚如屁》一文中表示,春晚已成為「一筐時過境遷的爛桃」。

閻連科主張停辦央視春晚,他問:「為何不可以讓央視停辦春晚、由各省和地方自己視情去辦呢?」他說,要給觀眾一個選擇權,讓中国新年成為民間自己的節日和慶典。

閻連科最後說:「對於央視春晚言,急流勇退、臨敗即收,在該停辦時停辦,卻正可以讓春節更加多樣化和民間化,讓民間和百姓更擁有一種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自由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