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運,東莞車站的站長書記雙雙被免職。因為報紙登了一張圖片,車站人員正奮力幫乘客以各種姿勢翻進車窗,列車即開,那樣子十分危險。上峰閱後大怒,要是讓上峰的上峰看到,這多沒面子。工作人員透露,由於列車在該站只停四分鐘,四分鐘內要讓1500人正常進入車廂根本不可能,車站人員情急之中為了幫更情急的人們踏上歸途,就把乘客往車窗裡推塞。
我曾建議過一款類似古羅馬拋石機的儀器,把乘客們以每秒鐘30個的速率準確有序地拋進車廂,或者一種巨大集裝箱,把人像裝雞蛋那樣先行裝好,待列車抵達便一股腦地推上車,這多文明,也節約時間。可上峰沒採用,因為春運是季節性的,季節性採購性價比並不高。
去年的事情很快被人淡忘,今年是更不文明的尿不濕和索票裸男,明年可能出現壁虎男,把自己凌空掛在廂頂上,不佔空間,空氣新鮮。所以說打起仗來中國一定贏,我們人人都是超級忍者,大型兵群運送能力舉世無雙,28.5億人次,這就是三十個諾曼底登陸。巴頓有什麼了不起,好不容易把一個坦克旅搞上灘塗,抬頭就見密密麻麻的中國人以爬、掛、粘、鑽、吸等戰術姿勢盤踞在茫茫大地一切附屬物上,巴頓立刻哧成巴豆。
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順理成章會讓一部份城市先肥起來,只有中國才會有這麼大面積城市貧富懸殊,屁民像角馬一樣尋找更肥的水草,從西到東,從北到南,春節時轟轟烈烈往返。這本不是大的問題,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只擅長口號,不擅長配套,只樂於照顧雞的屁,不樂於照顧雞的屁民,這就像我們修了很多小區,小區卻沒有合理的醫院和學校,開了很多公司,卻沒有站在員工立場上的工會,打造了很多超大型城市(其實就是超大型車間),卻忘了怎樣才讓有鄉土情結的屁民們順利回家。昨天看馬未都說央視播音員「緊俏」和「緊張」的區別,點得很準,他們現在可是連車票緊張都不敢說的,因為他們太緊張,就不敢說緊張,只敢說緊俏,戈壁的他們長得可真俏。
又有人疑問為什麼要有這麼不良的鄉土情結,為什麼一定要回家。你得問問我爸我媽。當然還有你爸你媽。鳥瞰中國其實只有兩半,一半正瘋狂建,一半正瘋狂拆,爸媽在瘋狂拆的那半望穿秋水,你在瘋狂修的另一半打拚薪水。只有春節假裝團圓,看春晚拚命唱著咱們老百姓啊,今兒個真高興……
我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年輕人這一年終於可以回家,爸媽做好菜等他。可半路上他接了老闆的電話,車停在一座橋上進退不得……這是我見過的一個有想法的廣告,那橋很隱喻,就是新時代的奈何橋,前面的家鄉,後面的職場,對這一代年輕人,職場是回不去的家鄉,家鄉是夠不到的職場。
社會給這一代太大的鴨梨,他們頭大得像菠蘿,身體蔫得像黃瓜,不要怪他們不回家,回家的路如此漫長,以至於老闆一個電話,就可讓他跟爸媽咫尺天涯……更多的時候你回了家,但找不到家的感覺,你以為你回家了,其實你永遠在路上。因為你夾起餃子就想起同事為何對你陰險地笑笑,他肯定給老闆打了小報告。端起酒杯就想起老闆在年會上暗示有人不忠誠,說不定他發現了想跳槽。還有按揭,還有女友說的LV包,是不是給她弄個LU包……
前天有個叫畢曉璞的北大法學院女生在天津火車站登車時,被警察的警戒線攔住,因為領導要先走。為了研究這是哪路領導她便拿起手機拍了拍,警察便繳了手機還讓她跟著走一趟。她小心解釋只是好奇,她是個學生還主動拿出學生證。警察叔叔說,看什麼也沒用,今天你就別想走了……還來拖女生。女生問他根據什麼法律抓人。警察叔叔火了就說在公共場所我就要管……又來拖。出於影視經驗女生大叫警察打人了,警察更火了,定要拘留她。幸虧群眾圍觀上來,另一個便衣見勢才放行。最後還說了一句:法學院的,什麼素質。
當然上面這個只是很多網站上的具名帖子,也可能是謠言,在這裡除了人民日報登過的以外都可能是謠言,都屬於不冷靜不客觀沒證據的煽動。所以我得說這只是引據而已,好在這樣的生活經驗並不在少,回家難,說政府管理不善才讓我們回家難,更難。這時,你說哪裡才是你的家。
最後一個關於春運的故事是:前天我終於回到成都,差點跟司機打起來。因為我好容易上了車那司機嫌我家太近,讓我下車,我不下車,他就指指點點還罵了我一句「你娃批事情多」(批,在四川話裡指B或逼)。我抓住他的腕子說了一句「我撇斷它,不信你去問相撲手玄武」。他吃疼,但邊開還邊說拉我太虧了,最近規費又漲了。我很想投訴他,後來想算了,到家門口時,表上是六十多塊,我給他一百。不是因為我想裝大度,因為在車上他在手機裡跟應該是他女人的說:回不了家吃飯,今天還沒拉夠規費。下車時,我倆互相道歉,他說他想開一個麵館子,這樣可以少跟師兄們打些麻將盡在輸錢,也可以經常跟家人在一起。
屁民和屁民之間常會在途中掐架,表情猙獰。我總覺得不是屁民的錯,而是管理屁民的人的錯,是那個出租車公司,是那個由警察攔了警戒線領導的錯。至少,我假裝先行回家,他還得再在路上飛一會,希望他回家的時候,能把好一些的表情帶回家。
我們愛國,可國不愛我們,我們想回家鄉,可哪裡才是我們的家鄉,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回不去的家鄉。有時候,你覺得已無處是家鄉。你永遠在路上。
(舊文刊登,發佈時間:2011)
--轉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