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現在不是中國龐大的國有鋼廠的最好時期,國內經濟在放緩,競爭在增加,人們廣泛對它們煙囪裡冒出的陰霾感到厭惡和不耐煩。總而言之,它們過去三十年的盈利商業模式正在慢慢死去。那麼中國鋼鐵廠的經理要怎麼辦呢?
彭博社12月29日報導說,一個出人意料的流行選擇是跟中國說「byebye」。在11月份,河北鋼鐵公司,一家省級國營公司和中國生產量最大的鋼鐵製造商,宣佈它將轉移500萬噸的年生產量——大約是每年鋼鐵生產量的11%——到南非。根據報導,它將不是唯一一家走向海外的公司。截至2013年,河北省——中國污染最嚴重的省份——計劃出口2千萬噸的鋼鐵,3千萬噸的水泥和1千萬重箱(一重箱相當於50公斤)的玻璃產能到外國。
乍一看,出口過剩產能在商業上不太合理。河北省鋼鐵公司在南非的鋼鐵廠相當於該國去年產量的三分之二,以及非洲大陸產量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這些新地方對中國鋼鐵巨頭豐富的產品的需求是個疑問。那麼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
河北省負責鋼鐵公司的官員可能感到沒有選擇。首先,他們面臨著減少環境污染的政治壓力:鋼鐵,水泥和玻璃生產都是高度污染行業,並將對習近平的污染目標有直接影響。
第二,河北省對於如何縮減一個龐大臃腫的企業規模感到手足無措。中國建築相關行業顯然有過多的產能和過少的需求。今年九月份,中國鋼鐵協會副主席宣佈,中國鋼鐵生產產能自從2012年末以來增加了2,000萬噸,達到總量11億噸。這個產能當中的大多數沒有使用。
中國國內鋼鐵價格的影響是毀滅性的。考慮一下上海鋼筋價格:它今年下跌了29%。這個下滑主要是被中國的經濟放緩加劇。
因此,在缺乏強勁國內市場的情況下,鋼鐵要去哪裡?在2014年頭11個月,中國出口8,600萬噸鋼鐵(相當於全美國2013年總產量),比2013年同期增加47%。
但是出口市場在長期來說不是可持續性的依靠,尤其是在美國和其他進口國對中國鋼鐵建立反傾銷稅的時候。
對於尋求長期增長的公司而言,真的只剩下一個選擇:走向全球。實際上,自從九十年代以來,中共政府已經有了一個「走向全球」的政策,鼓勵企業在國外設立子公司,以攫取原材料和能源。但是今天的「走向全球」策略有了更多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