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的危害和風險 你知道嗎?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12月11日訊】(新唐人記者韓淨綜合報導)一到流感高發季,許多醫院的門診、病房乃至走廊裡,都躺滿了患者,身旁掛著輸液瓶,瓶裡的葡萄糖鹽水、抗生素或中藥注射劑一滴滴地輸入靜脈,被形象地稱為「打點滴」。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動不動就打點滴對人體危害極大。

  

據統計,中國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中國成了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注射大國」。但是90%的患者不知道輸液的危害。針對這一話題《阿波羅新聞網》給予了詳細報導。

輸液的危害

有些人吃兩天藥不見好,馬上要求醫生給他輸液,頻繁輸液所造成的耐藥性,讓很多人成了輸液室的「常客」,一生病就不得不輸液,否則病情無法好轉,已經形成難以控制的惡性循環。

  

專家指出,藥物通過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雖然發揮藥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應,往往也更快,更嚴重。部分患者對藥物會有強烈的過敏反應;藥物在生產、消毒過程中,沒有除盡污染物而引起品質惡化,都是常見問題。一旦發生危險,口服藥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時間,都能給急救製造一定的條件,但輸液的「快速便捷」,卻往往令人失去寶貴的搶救時間。據《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注射劑占所有不良反應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輸液,可以說是最不安全的給藥方式。

  

輸液本身所帶來的操作問題,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比如滴注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等,嚴重的會導致發熱、心力衰竭、靜脈炎、空氣栓塞以及肺水腫。輸液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胃腸,省略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環節,所以常輸液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

  

抵抗力差的病人,在病種複雜的觀察室輸液,易發生交叉感染,可能會引起新病,甚至有人還會出現輸液反應,從而加重病情。

輸液真的好的快嗎

一般人的印象裡,輸液最大的好處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醫生也會作出這樣的解釋。其實,任何感冒病情都有它的週期,快的3-4天,慢的一星期,不論你採取甚麼措施治療,都不會馬上就好,其實你不輸液也能達到相應的效果,感冒是一種自癒性疾病,不治療一週也能自癒。靜脈滴注好得快,其原因是:藥液直接輸入到血管內,隨著血液循環,直接被人體吸收,讓人感覺好得快,那只是表面現象而已,靜脈輸液不會縮短病程。

  

在國外,很少有人會為了感冒跑去醫院,即使到了醫院,醫生們的建議往往也是:「這不是甚麼嚴重的問題,不用吃藥、打針,靠你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好起來」。或許有人強調自己還在發燒,醫生會說,要麼在醫院裡,要麼回家,找個冰袋敷在頭上,脫掉衣服安心睡一大覺就能痊癒。只有被診斷為重感冒,病人才會被獲准服藥。

  

在西方國家,醫生一般都不會輕易給患者輸液,輸液是「最後的給藥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進食的患者,才需要採用靜脈滴注這種開放人體靜脈通道風險較高的方式。所以不要主動要求醫生為你輸液,一定要牢記先吃藥,再肌肉注射,最後輸液的原則。

甚麼情況下才輸液

第一是根據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該輸液就輸液。比如說發燒,體溫超過39℃甚至40℃,就應該選擇輸液,因腹瀉、嘔吐、出血等嚴重脫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過輸液達到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調、維持酸鹼平衡、增加循環血量,維持血壓等目的。

  

第二是根據藥物性質,有些藥不能肌內注射,所以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有些會導致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必須中心靜脈給藥;比如脂肪乳等「營養藥」,因為給藥量很大,不可能通過肌內注射實現,補液也是如此;還有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C,刺激性也較大,會腐蝕肌肉,一般會採用靜脈注射。

輸液應注意的問題

靜脈輸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齡、病情和藥物來決定。最好聽從醫生的安排,不要擅自加快或放慢點滴的速度。

  

別輕易在家輸液。專家認為,輸液屬於有創治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輸液反應,比如過敏等。萬一出現狀況,家屬根本沒有條件進行應急或搶救。,如果不方便去大醫院,可以到附近的社區醫療機構輸液,最好不要在家擅自操作。

  

輸液前最好吃點能為身體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東西。輸液前最好去廁所排一下尿,這樣可減少輸液中的移動。在整個輸液過程中,都要注意輸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動、上廁所,也一定要保證瓶子處於心臟以上的高度。移動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觸碰針頭、拉扯輸液管等情況,否則都容易導致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腫。輸液後,一定要用棉簽按壓針眼足夠的時間,一般人需要3—5分鐘,老年人由於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鐘 。

專家提醒,對於有些藥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壓藥,輸完後最好留院觀察半小時,不要馬上離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