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1月22日訊】香港民運人士劉山青11月21日晚發表博文,分析香港的社會基礎,認為目前佔領的膠著狀態,已讓雙學與泛民陷於兩難境地。
劉山青:部份網民的社會基礎
2014年11月21日 下午7:25
周二晚發動衝擊立法會的網民訛稱「網絡23條」(《版權(修訂)條例》)將會通過,呼籲破壞。關注網絡23條立法的鍵盤戰線表示未能即時澄清。毛孟靜指,現時《版權條例》在立法會草案委員會中逐字審議階段,預計最快要明年中才能立法。事後,昨晚有人力支持者到金鐘公民講場,撐衝擊,質疑其他人過份理性和平,要求解散糾察。
事實上,議會是民主的必然組成,議員的天職是代表市民監察政府,所以暴力衝擊立法會於理不合。況且,《版權(修訂)條例》並非「網絡23條」。
香港有一個群體對政策沒有興趣,喜歡收聽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斷。一提起「網絡23條」,便認為衝擊也許有理。你若向他們解釋《版權(修訂)條例》,他們是沒有耐性的。他們的不滿是,小米收不到臉書,無法翻墻侵權。他們是一些網台的忠實擁躉,其共通點是對社會不滿,又政治化,又不關心政治。這部份網民大部份是不會付諸行動的,但由於其基礎很大,只要一小部份動員,便足以壞事。今次被捕的翻版李小龍就是一個例子。他同時是左派社團的義工,發表反佔中言論,又貼「熱血」字樣。這個社會基礎不容忽視。
1. 學聯學民的表態是否足夠
黃之鋒批評衝擊者無行動基礎及部署。學聯認為,衝擊者做法不負責任。這表示雙學分不清衝擊公民廣場與衝擊立法會的本質不同。衝擊公民廣場沒有刻意做成破壞,它帶來同情。而今天的衝擊立法會的目的是令運動走上非理性的不歸路,因而與爭取民主背道而馳。事實上,在19日之後,到金鐘的市民明顯地減少,代表支持者不認同。更為內在的是,有基礎和留下與否與事件對錯無必然關係。以外國校院暴力為例,殺了人後留在校園是否就算對呢?不用譴責呢?
2. 民意基礎
港大民研計劃民調顯示58%反對佔領,79.2%認為應停止佔領,64%贊成「清場」。現在不是拖多一天賺多一天。市民已說了話,民意是理性的。現在最痛苦的是,泛民最終要接受敵對政見的意見──在禁制令上,在還路於民上讓步。最壞的情況是,爭取民主但失去選票。這等於宣布市民不支持民主。
3. 打爛幾塊玻璃有幾暴力呀?
黃毓民表示:「打爛幾塊玻璃有幾暴力呀?參與者是年輕人,只是打爛玻璃,不算暴力」。他辯解,坐馬路也犯法。這是錯的,政治從來不能抽空;正如法律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我們經常在電視上都看到外國的學生與警察激烈衝突,打破沿途櫥窗。
2011年11月27日浙江省湖州市小企業不堪荷稅,民工不滿突加稅一倍,萬人圍堵鎮政府,全鎮有500輛房車被毀,有警車被推翻縱火焚毀。這些都是事實。但問題是香港未發展至這地步,市民不會支持這些做法,所以強行製造事端是失民心打擊運動的行為,因此,不為大多都參加者同意。
博文來源:852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