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1月13日電】11月12日,中美首腦在北京宣布,兩國達成協議,就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翻開歷史性的一頁。不過,路透社的報導認為,這一排放協議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大紀元11月13日報導)中共和美國週三(12日)同意從2025年開始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新的限制,但是兩個污染大國的這個承諾似乎更多的具有政治意義而非實質意義。隨著中共主席習近平首次同意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並承諾提高零碳能源的份額到國家總量的20%,奧巴馬總統說截至2025年美國也將削減它自己的排放逾25%。
路透社11月12日報導說,這個宣佈最多增加了兩個最大經濟體在明年巴黎的新全球氣候協定背後的政治份量。
但是美國已經承諾截至2020年削減它的碳排放17%,並且不清楚是否新的提議將能通過共和黨主導的國會。
在一份聲明中,參議院共和黨領袖Mitch McConnell稱新的美國減排為奧巴馬「對煤炭的意識形態戰爭」,並說他在新國會的重點是緩解環境監管的負擔。
由於中國仍然缺乏任何絕對的減排目標,奧巴馬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奧斯陸,聯合國氣候學家小組主席Rajendra Pachauri說,這個協議「令人振奮」,儘管它遠遠未達到避免最惡劣的全球暖化所需要的程度。全球暖化後果包括熱浪和海平面上升。
環境專家說,對於中國而言,這些目標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沒有增添多少的現有的承諾。
跟中共國家發改委有聯繫的著名中國氣候政策顧問李俊峰說:「該聲明是一個推動其他國家的樂觀的信號,但是中國承諾的時間表不是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目標。」
排放高峰日期也符合幾個官方智庫做出的預測,中國社科院上週發佈一份研究說,放緩的城市化速度將可能意味著工業排放將在2025-2030年之間達到頂峰並在2040年開始下降。
這個承諾是兩國數月對話的結果。美國官員說,這個承諾將刺激其他國家做出承諾並向新全球協議的談判提供一記勢頭。
前美國副國務卿和聯合國基金會副主席Timothy Wirth說:「今天的宣佈是我們一直等待的政治突破。」Wirth聲明說,「如果兩個最大的氣候玩家能夠從兩個非常不同的角度聚在一起,那麼世界其它國家可以看到,取得真正的進展是可能的。」
清華大學全球政策卡內基中心氣候學者王韜說:「對於兩國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為談判注入強大的勢頭,但是目標並不足夠雄心勃勃。」
環境團體綠色和平活動家李碩說,中國的目標應該是作為「地板而不是天花板」。他說「大約2030年」這樣模糊的措辭也無濟於事,可能意味著從2027-2033年的任何時間。
中共也承諾在它的能源組合當中擴大非化石燃料的份額,從2013年的不到10%達到2030年的20%。這個行動可能要求10000億瓦新核電和再生性能源的產能,但是王韜說這個數字可以輕鬆達到。
氣候政策顧問李碩說,他不期待北京明年將做出任何顯著的新承諾,並說也不要期待美國太多,「倡導清潔能源,重建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和清潔空氣污染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
文章來源:大紀元電子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