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傳:梁振英開誠布公--脫貧 要有真普選

Facebook

縱然各個官員一上場,都說自己關心基層,但應該沒有人會懷疑小圈子的組成,不是為權貴服務,而是為低下階層發聲。從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到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大家心知肚明,他們是代表權貴,或者更準確來說,他們本身就是權貴。不過,既然門面功夫做足,很多人無意打破,也根本打不破這種共識。難得的是,特首梁振英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終於開誠布公,坦認不能公民提名的原因,是免得政策傾向較窮的市民(doing so would risk giving poorer residents a dominant voice in politics)。換句說話,現在的政策是傾重權貴。

梁振英這番說話很坦白,但叫人情何以堪,尤是一班願意花時間做表面功夫的權貴,捐錢之外,有的甚至參與電視台的窮人體驗,自言嘗試理解基層,忽然被特首道出一切,果是點滴在心頭。然而,要數最傷心的,莫過於一直支持梁振英的一班基層市民。特首參選時,不斷打「平民牌」。相比起對手出身名門望族,他顯得更親民──小時候,背著膠花跟媽媽出入山寨廠,所以理解貧窮;競選時,特意到探訪基層家庭;上任後,曾在《香港家書》中說過:「700萬人是一家,700萬個家人要齊心、要努力。」現在,發現一切只是空話,他似終是站在高牆的一邊。

當嘗試理解梁振英心中較窮的一批,究竟是指哪一批時,不禁啼笑皆非。根據《紐約時報》訪問,梁振英所說的「較窮」是泛指月入少於1,800元美金(約14,000港元)的人。依他所言,這班人約佔香港人口的一半。若然有公民提名,有人為了爭取成為特首,政策必然會傾向這些人(Then you would end up with that kind of politics and policies)。所以,公民提名並不可行。可憐的是,翻查201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在350萬工作人口中,約215萬人月入是少於15000元,更是多於梁所說的半數,卻全部不是政策的對象。

說到底,這是一個刻死的循環,因著政策有利權貴,基層的利益自然被擺下;長久下來,權貴愈賺愈有,但基層卻一直剝削,賺的幾乎追不上通脹;結果,擺脫不了基層,以致不配得有提名以及投票的機會。事實上,類似的邏輯,早在立法會選舉實行:建制派利用「蛇齋餅糉」、「新春行大運」之類,吸引基層支持,以換取選票;當他們進入立法會,議案的決定卻傾向權貴;然後,議案不利基層,基層生活更加艱苦,建制派的小恩小惠又更加吸引,又一再投票給他們。

時到如今,既然梁振英難得坦白,香港人理應好好看清自己與權貴的距離,不是月薪相差幾十倍的問題。這只是表面數字,但不是實際數字。單從許仕仁說「不夠錢使」,就有千萬款項存入戶口;梁振英自說沒有提供任何股務,都能取得5000萬港元,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你不配得有所謂的公民提名,不單是政治因素,而是他們的數字遊戲,他們所得的利益,是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如果你是有錢人(是很有錢的有錢人),繼續支持梁振英,我會明白。但,若然你只是一般基層(又或是中產),賺的剛夠生活,供樓供得很辛苦。勞煩你停一停想一想--脫貧的最好方法,除了讀書,還要有真正的普選,而不是有篩選的普選。因為這樣,在上的才會顧及基層的感受,為他們的利益而努力,而不是出賣自己的童年,停留在口舌之爭。這不是胡說,而是梁振英說的。

文章來源:獨立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