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0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王海天報導)聲勢浩大的香港「佔中」行動如何收場,目前仍不明朗。日前有海外媒體爆料稱,9月28日佔中當晚特區政府出動防暴隊並接連施放87枚催淚彈的舉動震驚各方。中共政治局不得不緊急召開常委會討論香港局勢,梁振英的舉措被指為「簡單粗暴」。
政治局批梁 人大決議有的談
據多個消息渠道分別向多維新聞透露,就在28日晚上,由於港府動用數十枚催淚瓦斯引發民眾極大反感,導致佔中人數急劇上升,形成全港癱瘓之勢,中共政治局常委不得不召集緊急會議商討香港局勢。
消息人士表示,當晚在常委會議上,常委們首先明確表達了對特區政府盲目出動防暴隊、動用催淚彈這種簡單粗暴行為的強烈不滿,繼而指示港府一定要與示威學生好好談,要多聆聽學生們對政府的意見與建議並敦促香港特區政府和平處理事件。
據信,政治局最終形成的這一態度是促成梁振英政府隨即改變其應對策略的最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考慮到當時香港複雜的社會現實,政治局決定支持現任特首梁振英,不讓其中途「下課」。會議也決定中央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不對香港局勢作公開表態,意即不必將事件的性質升級,並決定此事由港府全權依法處理,同時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據說其中原因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一國兩制」,體現遵照《基本法》的法治精神辦事。另一方面,中共高層認為「佔中」可能損害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而港人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訴求。因此,高層期待港府可以運用法律手段儘速予以解決,不願意見到現在這種局面拖得太久。
消息人士還透露,對於引發巨大爭議的人大「普選決定」,會議認為與香港政壇各方力量之間的討論完全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從中央決策層的角度看,北京並沒有對香港的政改完全落閘關門,對於溫和民主派所提的意見其實也是有詳盡考慮,包括強調特首選舉要均衡參与等等,在諸多方面都還留有一定的商討空間。據說,中共高層相信日後與民主派之間仍然還有的談,也認為雙方最終會找尋到香港政改議題的最大公約數。
江派操縱宣傳口蓄意刺激佔中升溫
外界觀察家注意到,從以上爆料的內幕來看,以習近平為首的政治局常委會對佔中的態度是明確的,即要求通過溝通、對話來協商解決,甚至連人大決議,也有「一定的商討空間」。但事實上,佔中爆發之後,江派常委劉雲山掌控的宣傳口,卻屢屢發出強硬聲調,將佔中定性,甚至由《環球時報》出面威脅動用武警,明顯與28日常委會集體定調大相徑庭,不能不讓人懷疑江派有蓄意刺激香港局勢升溫的企圖。
佔中在經歷第一天後,《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率先發文,於9月29日發表署名為「武警政治學院副教授王強」的文章,稱針對香港民眾的佔領抗爭行動,香港警察如果「力不從心」,「武警可協助平亂」。文章還聲稱,武警參與香港安保沒有法理障礙。
此文一出,當即輿論大嘩,被批其惟恐天下不亂,不得不於當日下午刪除了這篇文章。
嗣後,宣傳口蓄意刺激局勢升級的舉動連續不斷。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一度連續5天發表評論文章,聲色俱厲批佔中,措辭亦日趨強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專欄發表了一篇署名評論文章,題為《香港還有多少家底可供糟蹋?》,作者是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文中多次以「動亂」形容已經進入第14天的香港「佔中」示威抗議行動。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人民日報》的評論令人聯想起25年前八九學運期間,《人民日報》在四月二十六日發表的一篇社論把當時的學運定性為「動亂」(四二六社論)。分析稱,《人民日報》當時發表的這篇社論是八九學運的一個轉折點,是當局為清場作最後輿論準備。儘管有評論員指出,文章於海外版發表,顯示官方不希望在國內引起關注及反彈,以免民眾聯想到六四事件。但這樣的文章出台,也不排除有放風測試之意。
10月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指,人民日報社近日舉行「黨風廉政建設專項檢查工作會議」,部署近期專項檢查有關工作。中央紀委駐人民日報社紀檢組組長蒲增繁出席會議並講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兼機關黨委書記閻曉明主持會議。
報導指,該會議「傳達學習」了王岐山和中央紀委官員關於巡視工作的「講話精神」,對人民日報社開展專項檢查工作作出部署,而這次檢查系根據編委會2014年反腐敗工作要點來開展的。
當時即有外界分析指,王岐山突襲《人民日報》進行巡視檢查,與《人民日報》連番炮轟佔中密切相關,背後折射出的是習近平為了遏制江派刺激惡化局勢,而進行的一次敲山震虎。
海外獨立時政觀察人士唐靖遠對此評論稱,在整個佔中進程中,江派蓄意刺激局勢惡化與習近平陣營通過董建華、李克強等人釋放的理性信息已經形成非常明顯的兩條線。此次在梁振英涉嫌違法獲取巨額資金的連續爆料之後,突然出現政治局常委會對梁振英強烈不滿的爆料,極可能意味著梁振英下台已經開始進入實際運作的階段。釋放這一信號,目的是讓梁振英能夠知趣自動辭職。這固然可以最小代價穩定香港局勢。但就目前看,梁振英主動請辭的可能性極小,一旦江派在背後死撐,習近平很可能不得不將「一攬子解決」的方案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