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即將攻陷科巴尼 土耳其為何不出兵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10月05日訊】新聞週刊(443)現在我們回到世界的另一端——中東。敘利亞北部城市科巴尼正遭到伊斯蘭國恐怖武裝力量的猛烈攻擊。這裡的居民在過去的兩週裡已經陸續逃亡,只剩下一座空城,國際社會為甚麼如此關注這座城市,土耳其又為何按兵不動呢?一起來看看。

幾十公里、十幾公里、幾公里⋯⋯

直到10月2號,駐守在科巴尼鎮(Kobani)的庫爾德士兵還在以「公里」為單位,計算著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距離這座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城市的距離。

10月3號上午,計算單位已經從「公里」縮短成了「米」。庫爾德軍說,伊斯蘭國武裝在過去幾天裏向科巴尼鎮發射了80多發迫擊砲彈。

兩週以來,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三面夾擊,猛攻科巴尼鎮。10月4號凌晨,一度傳出消息,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已經攻進科巴尼,與駐守的庫爾德士兵展開巷戰。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雖然加大了力度,空襲伊斯蘭國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目標,但迄今為止對阻擊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對科巴尼地面攻勢的效果卻不大。

成千上萬的敘利亞庫爾德人越境逃往土耳其。

敘利亞庫爾德難民HALIT BAKI:「10個我認識的人就在我的眼前被殺害。他們(IS)把屍體吊在柱子上,至少三天都不拿下來。」

除了留守的士兵以外,科巴尼的居民幾乎逃光,變成了一座死城。

敘利亞庫爾德人MUSTAFA ALI:「我們逃到這裡是因為害怕被殺。我們的一切都毀了。他們見人就殺,我們一無所有,看看我們現在這幅樣子吧」。

在過去兩週當中,超過16萬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這是敘利亞內戰三年前爆發以來,土耳其所面對的人數最多的一次難民潮。

土耳其國防部長伊尓馬茲(Ismet Yilmaz):「我們不能讓科巴尼淪陷,我們歡迎來自科巴尼的兄弟們,也會儘全力防止科巴尼失守」。

土耳其國防部長伊尓馬茲的語調鏗鏘有力,國會也批准土耳其出兵,進入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執行軍事任務。但直到今日,土耳其的軍隊還絲毫不見動靜。

土耳其為甚麼按兵不動呢?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土耳其始終不願捲入與伊斯蘭國對立的戰爭中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土耳其視敘利亞獨裁者阿薩德為死敵,寧願坐山觀虎鬥,靜待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削弱阿薩德所領導的敘利亞政府軍的勢力。

科巴尼的緊張局勢,才促使土耳其不得不改變態度。

科巴尼是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最重要的城市,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決心要拿下科巴尼,一是因為它與伊斯蘭國自封的首都拉卡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二是因為科巴尼是戰略要地,一旦控制了科巴尼,就控制了敘利亞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大段邊境線,可以為所謂的「聖戰者」和在黑市走私石油打開方便之門。

這樣一來,土耳其的國內安全也畢將會受到更大的威脅。同時,土耳其政府還面對國內庫爾德工人黨的壓力。

庫爾德工人黨被土耳其視為恐怖組織,其領導人阿卜杜拉•奧賈蘭(Abdullah Öcalan)日前從監獄裏發出威脅說,如果土耳其不出手救科巴尼,一旦科巴尼失守,當地庫爾德人遭到屠殺,庫爾德工人黨也將立刻終止兩年前與土耳其政府的和平協議。奧賈蘭雖然被關押在土耳其監獄,卻在庫爾德人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在難民潮、庫爾德工人黨和歐美的壓力下,土耳其政府被逼上了戰車,不得不在10月2號下午召開國會會議,討論出兵問題。

土耳其總統塔伊普•埃爾多安:「我們準備好任何形式的合作以打擊恐怖主義。但土耳其不會尋求臨時解決方案,也不會允許被他人所利用」。

10月4號,是伊斯蘭的宰牲節,滯留在土耳其難民營的敘利亞人盼望著回家。(大景後接小孩慢慢盪鞦韆的畫面)

敘利亞庫爾德難民 AYHAN HALIL:「我想回科巴尼,我想回家,回到我們自己的國家」。

「回家」對很多敘利亞人來說,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自從敘利亞三年前爆發內戰以來,15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了土耳其。如果不能消滅伊斯蘭國武裝力量的勢力,將有更多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將面對更多的壓力。

土耳其做好了出兵的準備,敘利亞北部的庫爾德人卻未必歡迎土耳其軍隊入境。對他們來說,土耳其並非盟友,而是宿敵。

土耳其擁有60萬士兵,上千輛裝甲車和幾百架戰鬥機,在兵力上遠遠超過伊斯蘭國武裝,如今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卻讓其進退維谷。

能促使土耳其下決心,開進敘利亞境內與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對戰的,倒很可能會是位於敘利亞,但卻屬於土耳其的一處歷史古蹟。這就是位於土敘邊境37公里之處的蘇萊曼•沙阿陵墓(Tomb of Suleyman Shah)。

土耳其國防部長伊尓馬茲(Ismet Yilmaz):「蘇萊曼.沙阿陵墓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它。土耳其會毫不猶豫的採取任何必要措施來履行自己的責任」。

蘇萊曼.沙阿是奧斯曼帝國,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創始人奧斯曼一世的祖父。對土耳其人來說,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科巴尼的命運多多少少也懸在這個有700年歷史的古墓上。

撰稿:周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