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第20章,讓我看到了一個「高處不勝寒」的老子。
老子是發現大道運行規律的第一人,是宣揚「道」、「德」規律的第一人。雖然他坦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沒有幾個人了解他,聽從他。「知者我稀、責我者貴」(第70章),就象愛因斯坦當初發現廣義相對論一樣,世界上沒有幾個知音。於是老子象「被褐而懷玉」的卞和,孤寂地生活在世間。
老子的遭遇,使我想到了屈原,當初屈原被流放時,有一個漁父看到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尋問原因。屈原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說了一句很意味深長的話:「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大有「與時俱進」的味道,告訴屈原不要鑽牛角尖,可知漁父是一位深諳道家學說的隱士。但屈原是一位儒家人物,寧赴湘流,也不蒙世俗之塵埃,於是跳河而逝,留下了五月端午吃粽子的傳說。
老子宣揚「大道」,的確也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感,人世間的「唯之與阿、善之與惡」與「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讓他有了「荒兮,其未央哉!」之嘆。央,是盡的意思,邊際的意思。未央就是無邊無際,沒有盡頭的意思。他雖然生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有著活在荒寂的大沙漠中孤獨無依之感,「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他自己「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象一個漂泊的遊子,又象無家可歸的孩子。「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別人都活有「有餘」之中,而自己彷彿丟失了什麼東西;「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別人彷彿都很精明,而自己彷彿是一個混混沌沌的傻瓜;別人彷彿都很清楚、明白,而自己彷彿暗昧、糊塗;別人彷彿都很明辨是非,而自己彷彿愚昧渾噩。「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別人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領,而自己卻冥頑不化、不堪成器。老子「獨異於人」的原因,是因為他「貴食母」,他一人得「道」了啊。(第20章)
事實證明,別人的清楚、明白實際上是不清楚、明白,別人的明辨是非實際上是愚昧渾噩,別人足堪仗恃的本領實際上不堪一擊。得「道」的老子才是真的「聖人」。和屈原不同的是,老子是個「上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第41章)。他得了「大道」,善於身體力行。在人生的道路中,「聲名與身家哪個更為切己?身家與財貨哪個更為重要?得失損益如何把持得定?」,對於人世間的追求,老子連發三個疑問,並得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結論,無疑地,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於是「懂得自我滿足就不會有挫折,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所以他在人生道路中可以走得更長久。(第44章)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五霸七雄將中國帶入五百年的諸侯爭戰之中。在這戰亂之中,不知多少無辜的百姓不得善終。但老子卻非常懂得如何在戰亂中保存生命。他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因為老子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懂得順勢而為,所以既使碰到戰事也沒有危險,虎狼讓著他,戰神尊重他,(第50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第60章),不只虎狼、戰事不能傷害他,就連鬼神也不不能傷害他。因為懂得了「道」,這個世界失去了可以讓人致他于死地的理由。
老子雖然孤寂,但他不是屈原似的孤寂,而是象「水」一樣「淵兮」的孤寂。「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他懂得「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能夠象「天、地」一樣「天長地久」。他懂得「功成事遂」,西出涵谷關,飄然而去,和范蠡一樣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據說那個二十四孝之首「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就是老子退隱後的化身,七十多了還裝做小孩子哄他的父母快樂,百姓皆謂他「自然」。
《西遊記》中的太上老君,是人間老子在天上的化身,生活在三十三重天上,善練長生不老之葯,還有許多神鬼難測的寶貝。孫悟空在取經途中碰上了太上老君的六樣寶貝:用來煉魔的七星劍、扇火的芭蕉扇、勒袍的幌金繩、盛丹的紫金紅葫蘆、盛水的羊脂玉凈瓶及金剛琢,讓他吃盡了苦頭。其實老子哪有這些寶貝?他有寶貝不假,不過不是這些神器,而是人世間修行的道理,「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67章),靠著這三樣寶貝,老子才得以長存世間,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是個完人嗎?不是的。「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聖人之所以一輩子不生「病」的原因,是因為善於因應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為缺陷,所以沒有缺陷。老子是天下懂得吸取「教訓」第一人,是防治「未病」第一人,所以他的一生是健康的。在退出「江湖」的日子裡,他真正做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第80章),鄰裡之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為而不爭」。(第81章),故其「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33章),正因為老子不失其所發現的「大道」,所以才能長壽。不只他的肉體長壽,活了一百六十歲(司馬遷考證),而且他的精神更長壽,直到2500年後的今天,其口述的《道德經》仍在全世界流傳。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