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對中國經濟提出警告,引起相當關注。IMF在評估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內,中國國內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73個百分點。IMF發現在過去半個世紀內只有巴西、愛爾蘭、西班牙、瑞典出現過類似情形,而這四個國家在出現信貸異常高速增長後的三年內都爆發了銀行業危機。
除了銀行業危機之外,IMF也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不斷放緩,樂觀的預期是從現在約7.5%降到2019年的6.3%,但是如果不貫徹經濟改革而導致經濟不穩的話,悲觀的預期是到了2020年前後,中國的GDP增速可能降為目前的一半,約3.5%,此後還可能進一步降到2.5%的水平。
IMF所以示警,主要原因在於其對於北京是否有心貫徹其經濟改革逐漸失去信心。眾所皆知,中國目前經濟結構的毛病在於內需消費低迷不振,過度依賴出口與投資拉動,從而造成貿易摩擦、升值壓力、通貨膨脹、信貸危險異常擴張等種種問題。北京對於中國有嚴重經濟結構的問題其實並不諱言,從前年到去年也宣示了將進行金融、匯率、財政、國有企業等各方面改革。但是目前看來,不少改革的進程可能被拖延,甚至被擱置。特別是北京最近又開始推出短期刺激措施,放鬆信貸,而這些做法與長期改革背道而馳,也會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
為何如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北京接受了樂觀派經濟學家的看法,認為即使不快速推動改革,經濟增長也不會在這幾年產生明顯問題。但是這個看法與先前北京在宣示經濟改革決心時,對於經濟結構問題嚴重性的認識似乎是相悖的。
另一個解釋是目前經濟放緩的速度超過北京的預期,特別是1-7月份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10.5%,而房地產行業佔到中國GDP的20%以上。另外,7月份新增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額跌至四年多來的單月最低水平,出現急煞車的現象。實體經濟數據在工業生產、進出口、消費品零售額上的增長也都不如預期。雖然IMF敦促北京應接受較大幅度的短期內經濟增長放緩以換取長期的經濟結構穩健調整,但很可能正處於激烈政治鬥爭的北京不希望承擔因此而來的政治與社會風險,也因此對於短期刺激政策的偏好會明顯高於長期調整戰略。
當然,還有一個解釋是外界一開始就高估了北京的經濟改革決心,特別是對於自由化有過度樂觀的期待。已經有觀察家指出,北京採取的「改革」作為,其實其最主要目的不在於市場化與自由化,而在於把經濟財政權力從地方收回到中央。從這一點來看,不管是國有企業在經濟中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或者是政府部門對於眾多經濟領域的控制都未見多少放鬆,也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