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7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20世紀中期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極為慘重的損失,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有3,500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1937年美元),而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是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最關鍵的一個事件。盧溝橋事變,究竟是誰先開了第一槍,至今普遍流傳的有4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蘇聯間諜所為,目的是轉嫁禍水,把正虎視眈眈欲北上進犯蘇聯的日本引向中國戰場。
掉進了「蘇聯陷阱」的抗日戰爭
2011年7月7日博主「王思想」在博客上貼出了一篇題為《掉進了「蘇聯陷阱」的抗日戰爭》的博文,博文指出:要搞懂中國抗日戰爭真相,首先要牢記3句話——「1,前提:我們可以勇敢地去犧牲,但絕不能愚蠢地被利用;2,過程:無恥的蘇聯人,把中國當槍使,把中國人民推向了戰爭的深淵;3, 結果:中國人成了擋箭牌,學雷鋒充當『國際黃繼光』去了。」
博文表示,當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之後,有兩種可能,一是「北進」,即攻打蘇聯,二是「南進」,即向南侵略中國。根據日本與德國的秘密協定,日軍北進侵略蘇聯的可能性比較大。
正是盧溝橋事件,蘇聯如願以償地挑起了中日兩軍的衝突,將戰爭的禍水引向了中國。
據史料記載,當時龜縮在延安的中共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僅僅幾個小時之後,就火速發布了《告全國人民書》,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對此,博文分析稱:考慮到當時通訊條件的不發達,中共竟然能夠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令許多人更加相信是中共參与挑起了盧溝橋事變。儘管這隻是猜測,但77事變前後,中國共產黨公開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這在很多歷史書中都能查到。
據歷史記載,早在1929年,蔣介石為收回東北鐵路主權而向蘇聯宣戰的時候,中共就發表聲明譴責國軍進攻蘇聯,並號召紅軍「武裝保衛蘇聯」,並把反對此舉的陳獨秀開除出黨。對此,林語堂曾發文說:「中國有一群人為了五個盧布,不惜出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瘋狂叫賣自己的漢奸言論,號召武裝保衛侵略者,在動物世界里找這樣的動物幾乎不可能。」(林語堂1937年,發表于申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龜縮在延安的中共抓住了國民黨軍隊轉向全面抗日的機會,趁機在後方建立起自已的「根據地」,並打著抗日的旗號招兵買馬,大肆擴張自己的軍事力量,最終在國民黨官兵與日本人拼得元氣大傷的時候,用武力打敗了國民黨軍隊,奪取了中國政權,完全改寫了中國歷史。
博文寫道:「當我們分析了是誰開了77事變第一槍的上述4個版本以後,就不難發現,如果是日軍或國軍先開的第一槍,那麼,此事確實就「並不那麼重要」了:但如果真是蘇聯間諜開了第一槍的話,我們就是徹底被愚弄,被利用了,無疑是被老毛子當槍使了。」
抗日戰爭前後的中、日、蘇外交搏殺
今年6月30日,中網資訊上曾發表《抗戰前期中國對德外交戰線》一文,分析了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後,中國、日本、蘇聯、德國這幾個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揭示出當時蘇聯為避免自身遭遇德日兩國夾擊的危機而蓄意把戰爭的禍水引向中國的歷史。
文章表示,抗戰有兩個意義上的抗戰,一個是金戈鐵馬的疆場格鬥,一個是使節穿梭的外交搏殺。如果說前一個抗戰發端於七七事變,那麼后一個抗戰則要早得多,至少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已逐次展開。
文章寫道:「蘇聯最大的噩夢,是遭受德日兩國夾擊。那麼如何化解來自東方即來自日本的壓力呢?蘇聯的主要對策,便是挑動中日衝突,並使中日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讓日本這股禍水在中國泛濫,以犧牲中國為代價挽救蘇聯。炸死張作霖的柳條溝事件現在被證實為蘇聯間諜所為,張作霖並非死於日軍之手而是死於蘇聯間諜之手,從這個邏輯來看是完全合理的。」
文章表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蘇聯為了讓中國能夠拖住日本,蘇聯向中國提供了有限的援助卻堅決拒絕對日出兵。而且,就在「有限度地援助中國」的同時,蘇聯又暗中與日本勾勾搭搭,甚至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據該條約的第二條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成為一個或數個第三國敵對行動之對象時,則締約國之他方,在衝突期間,即應始終遵守中立。」
文章分析稱:「這顯然是對日本侵華的默許和縱容。蘇日《共同宣言》更聲稱:『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以中國的神聖領土為相互饋贈的供品,蘇聯實現了確保東線安全的初衷;並從此斷絕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這對正處於抗戰以來最艱苦歲月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令人寒心的叛賣之舉。」
蘇聯遠東戰略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關係
《北方論叢》(THE NORTHERN FORUM)2006年第2期(總第196期)在「史學博士論壇」上發表了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者雷大川撰寫的《抗戰時期蘇聯遠東戰略與日本侵華戰爭》一文,著重分析了蘇聯的遠東戰略對於日本的侵華戰爭的影響。
文章寫道:「仔思考查1931–1945年的蘇聯的遠東戰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蘇聯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另一方面蘇聯為保障自身安全、謀求對日妥協而不惜侵犯中國主權。這種綏靖與抵抗兩手策略交替使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把中國淹在血泊中』使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而無法北上進犯蘇聯。」
文章從三個方面對當年的歷史作了一個深入的討論,即:1.蘇聯對中東鐵路軍事化的默許與東北全境的迅速淪陷的關係;2.蘇聯的「不干涉」政策讓日軍打消了顧慮而大舉南下侵華;3.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加重了中國抗戰的空前危機。
文章寫道:「我們對於蘇聯在日本侵華期間的背信棄義行為以及綏靖主義外交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認識不足。令人深感遺憾的是,某些學者還千方百計地為蘇聯的這種外交政策尋找種種借口與理由,刻意美化日本侵華期間蘇聯的對華政策。雖然近年來一些學者對蘇聯在日本侵華期間種種卑劣行徑曾加以披露,但有份量的學術文章還較為少見,很多相關文章仍然讓人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有鑒於此,深刻認識蘇聯背信棄義的可恥行徑,清醒地評估日本侵華期間蘇聯的對華政策,有益於認清當前東亞國際戰略形態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