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6月2日訊】農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陰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端午節的傳說

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相傳最初是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江死去,因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了紀念屈原的節日。這也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端午節」的來由。

相傳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原。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因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各種方式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楚國人因不捨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相救。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藉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吃粽子

據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但是當時,吃粽子並無特別的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而已。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俗諺說:「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意思是粽子一出現,歲序便轉入夏季,不僅只是點綴節景。

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 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 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驅五毒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過去民間把蛇、蠍子、吳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避諸毒。有的還剪成裝著五毒的葫蘆圖像,表示用葫蘆把這五毒給鎮住。有的地區把五毒串成長串,在它們上端繫上艾草、菖蒲,然後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劍將它們斬除,大蒜表示鎖,將它們鎖住殺死。還把它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這叫「懸端午景」。

飲雄黃酒 百病多遠走

中國大部份地區「端午節」有要飲雄黃酒的習慣,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常用的中藥,對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團聚喝雄黃酒有驅走百病,塗在小孩的鼻 子、耳朵、並在額上畫一個「王」字,有健身驅邪作用的意思。諺曰:「五月一日至五日塗耳鼻以雄黃,曰『避蟲毒』。」人們在仲夏的端午節喝上幾口雄黃酒,寄寓能驅走百病的願望,所以,俗諺曰:「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

懸艾草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艾葉可制灸,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了。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並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鳥、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由現代的眼光看來,祖先對端午節的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在這初夏蟲疫滋生之際,以端午節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

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賦詩一首,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俗。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的喝起酒來。從中看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之意,又有保健之功用。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議並批准了76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中國的「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民間節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