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5月3日訊】(新唐人記者籃彩詳綜合報導)日前,世界銀行一家機構根據最新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臆測「中國今年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一石激起千層浪,報告公佈後,引來世界各地媒體紛紛議論。那麼中國真的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了嗎?聽一聽專家們的解讀,也許會得出更真實的答案。
4月29日,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計劃(ICP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最新發布的ICP2011報告,採用購買力平價法來評估各國GDP規模。
按該機構這種演算法,2005年中國經濟規模僅佔美國總體經濟規模的43%,而2011年中國GDP達到了美國GDP的87%,結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1年到2014年期間,中國經濟規模將增長24%,而美國僅增長7.6%。據此,該組織推測,中國經濟規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國。
據悉,今年該機構的報告涵蓋了全球199個經濟體。採用購買力平價法處理後,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報告中顯示,與中國毗鄰的印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巴西、印尼和墨西哥等均進入全球12強席列。
各種評估方法中,中國經濟實力比較
世界銀行駭人聽聞的報告結果公佈之後,世界各大媒體對其作出的結論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解讀,發現該機構的判斷並不可信。
英國《經濟學人》刊文說,從1930年代開始,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成為衡量經濟水平的唯一方式。比較國家之間經濟水平差距最直接的方法是把GDP按照市場匯率轉為一種貨幣(通常是美元),以此方式來看,中國經濟仍然比美國要小43%。
英國《金融時報》5月2日也就同一話題發表評論說,中國經濟「超車」是一個數字遊戲。從人均數據來看,美國要比中國富裕5倍,而且絕對數據基本沒有揭示中美兩國在醫療、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差距。
文章更強調說,中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在186個國家的第101位,而美國排在第3位。
另外,文章補充說,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成功還有其它一些標凖,比如生產力和投資因素、多少世界級公司在該國設置總部、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數量等等,而中國在這些方面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對於這份報告是如何統計的,經濟學家們還有不少爭論。周三(4月30日),BBC首席經濟記者岳琳達博士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根據購買力平價(PPP)來進行比較,或許並不那麼精凖。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於人民幣與美元兌價,專家們還有不少爭論。
英國《泰晤士報》則發文質疑中國經濟未來增長速度的可持續性,中共新的領導班子正試圖把中國從生產轉向消費,要面對中國人口不斷老齡化、中國的教育以及此前的獨生子女政策所遺留下來的勞動力減少嚴重損害生產力的發展的問題。
BBC首席經濟記者岳琳達博士認為,人均生產總值要比整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更加重要,而從這方面來看,中國要趕超美國還需要很多年。
《金融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吉密歐(Jamil Anderlini)發表博客評論指出,在此前的一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中,以人均評價購買力來計算,中國才排全球第93位。他指出,中國不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趕上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
IHS環球通視(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傑克森(Brian Jackson)認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難以進入人均收入國家前100名。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是在提醒中國消費者可以支出的錢只有美國人的十分之一,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菲律賓、玻利維亞和伊拉克持平。
中共基礎性數據的質量與中共官員對世行報告的態度
《金融時報》網站4月30日報導稱,中國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基礎性數據的質量。
文章指出,在中共這樣一個由缺乏透明度的政府控制的龐大國家中,衡量經濟的真正規模非常困難。為了晉陞,地方官員經常擴大增長數字。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30日也報導稱,中國GDP統計數據不大可靠。該報指出,中共中央一些官員想繼續獲得民眾支持,而他們的下屬則希望獲得上司青睞,這導致中共官員會經常虛報增長數據。
令人驚訝的是,世界銀行在其報告中稱,參與研究的中共國家統計局否定了這一結論,對該研究的計算方法「持保留態度」。
另外,中共國家統計局也不同意將研究人員估計的數據列為官方數據。
購買力平價簡介
購買力平價,簡稱PPP,是英語Purchasing Power Parity翻譯,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購買力平價只是眾多經濟評估方法中的一種,有批評認為,由於多數數據來源都不提供計算購買力平價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統計學上這種計算方法具有欺騙性。
典型的例子是,這種統計方法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