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美成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真相

【新唐人2014年5月3日讯】(新唐人记者篮彩详综合报导)日前,世界银行一家机构根据最新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臆测“中国今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公布后,引来世界各地媒体纷纷议论。那么中国真的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了吗?听一听专家们的解读,也许会得出更真实的答案。

4月29日,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计划(ICP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最新发布的ICP2011报告,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评估各国GDP规模。

按该机构这种算法,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仅占美国总体经济规模的43%,而2011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GDP的87%,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1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规模将增长24%,而美国仅增长7.6%。据此,该组织推测,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国。

据悉,今年该机构的报告涵盖了全球199个经济体。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处理后,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报告中显示,与中国毗邻的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巴西、印尼和墨西哥等均进入全球12强席列。

各种评估方法中,中国经济实力比较

世界银行骇人听闻的报告结果公布之后,世界各大媒体对其作出的结论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发现该机构的判断并不可信。

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说,从1930年代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成为衡量经济水平的唯一方式。比较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最直接的方法是把GDP按照市场汇率转为一种货币(通常是美元),以此方式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比美国要小43%。

英国《金融时报》5月2日也就同一话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超车”是一个数字游戏。从人均数据来看,美国要比中国富裕5倍,而且绝对数据基本没有揭示中美两国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距。

文章更强调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186个国家的第101位,而美国排在第3位。

另外,文章补充说,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成功还有其它一些标凖,比如生产力和投资因素、多少世界级公司在该国设置总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等等,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对于这份报告是如何统计的,经济学家们还有不少争论。周三(4月30日),BBC首席经济记者岳琳达博士发表分析文章指出,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来进行比较,或许并不那么精凖。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于人民币与美元兑价,专家们还有不少争论。

英国《泰晤士报》则发文质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可持续性,中共新的领导班子正试图把中国从生产转向消费,要面对中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中国的教育以及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所遗留下来的劳动力减少严重损害生产力的发展的问题。

BBC首席经济记者岳琳达博士认为,人均生产总值要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更加重要,而从这方面来看,中国要赶超美国还需要很多年。

《金融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吉密欧(Jamil Anderlini)发表博客评论指出,在此前的一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中,以人均评价购买力来计算,中国才排全球第93位。他指出,中国不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赶上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

IHS环球通视(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杰克森(Brian Jackson)认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难以进入人均收入国家前100名。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是在提醒中国消费者可以支出的钱只有美国人的十分之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菲律宾、玻利维亚和伊拉克持平。

中共基础性数据的质量与中共官员对世行报告的态度

《金融时报》网站4月30日报导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础性数据的质量。

文章指出,在中共这样一个由缺乏透明度的政府控制的庞大国家中,衡量经济的真正规模非常困难。为了晋升,地方官员经常扩大增长数字。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30日也报导称,中国GDP统计数据不大可靠。该报指出,中共中央一些官员想继续获得民众支持,而他们的下属则希望获得上司青睐,这导致中共官员会经常虚报增长数据。

令人惊讶的是,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称,参与研究的中共国家统计局否定了这一结论,对该研究的计算方法“持保留态度”。

另外,中共国家统计局也不同意将研究人员估计的数据列为官方数据。

购买力平价简介

购买力平价,简称PPP,是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翻译,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购买力平价只是众多经济评估方法中的一种,有批评认为,由于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这种计算方法具有欺骗性。

典型的例子是,这种统计方法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