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梅克爾送習地圖 要中國選邊站?

Facebook

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時,贈送習一幅1735年德國繪製的中國地圖。這份禮物看上去平常,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眼裏卻意義非凡。這張清乾隆登基時的地圖,標明中國國土面積約1380萬平方公里,比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大了三分之一。而其中被俄國侵占的國土就達150萬平方公里之多。梅克爾送這張地圖,正值俄國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之後。這就為德國此舉用意增添玄機(梅克爾送圖絕不是隨意之舉)。德國和歐盟在美歐俄關係緊張期間,對中國有何期待?中俄關係在此格局下又將如何發展?中國將會如何應對德國和歐盟的期許?

習近平訪歐期間,正是美國和歐盟與俄國在克里米亞問題較勁最凶的時候。在俄國宣布將克里米亞畫入俄國領土前後,美歐及其盟友紛紛宣布對俄實行包括在簽證、經貿和政治合作等方面(包括將俄暫除G8峰會)的制裁,立即著手實施將烏克蘭併入歐盟的計畫,實行對烏克蘭的經濟援助和軍事輔導,加強對北約東部成員國的安全戒備等。

與西方相反,中國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卻保持相對沉默,或持中立態度。其中緣由是,中國雖對俄國的舉動不很贊同,但由於中俄同盟、中國在烏克蘭的投資和對中國西部民族分裂的擔憂等因素,中國很難對此作出明確表態。這一點,德國和歐盟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故有意拉攏中國,以孤立俄國。

烏克蘭危機是美歐與俄國在東歐爭奪勢力範圍的結果之一。美國對俄國的戰略是,將俄的影響力限制在盡可能小的範圍內,特別要阻止俄國勢力在歐洲大陸擴張。俄羅斯對歐洲能源(如油氣等)市場的占領,和由此獲得的巨大政治力,不符合美國遏制其競爭對手的「圍堵政策」,遂意在削減其在能源和政治上的影響。

而歐盟雖對俄政策上與美國有差異,但從根本上還是對俄國懷有不信任和懼怕情結。一部歐洲現當代史,其實就是一部西歐與俄國(包括前蘇聯)對擂和相互猜忌的歷史。歐盟對俄的戰略可看作是,既積極接觸與合作,又不忘警惕和防範,故基本上亦是以遏制為主。

就歷史角度看,中俄關係發展經歷一個令中國人頗沮喪的過程。從近現代俄國對中國的國土吞併,到上世紀中葉中蘇關係破裂與之後的邊界衝突等,讓中俄兩國很難產生親近和同盟感。雖然中蘇或中俄在意識形態、制度形式和價值觀等方面有其共通之處,但在利益畫分和權衡上,卻始終是各懷鬼胎。中俄之間存有很大的戒心,難以建立起完全互信,儘管兩國一再強調其戰略夥伴等關係的重要性。

梅克爾送習近平地圖,提醒中國不要忘記俄國侵吞其大片國土之恨,實在是給中國出了個難題。德國的言下之意即是,要中國選邊站隊,要北京認清誰是真正的朋友,是歐盟還是俄國?當然中國不會輕易加入美歐孤立俄國的行列,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將繼續持中立態度,也將與俄保持目前戰略夥伴關係,且會利用美歐俄之間的「冷戰」,從俄國獲取更多利益,如能源和軍工技術等。

另外,中國也會打俄國牌,從歐盟獲得軍售和高新科技等好處,即用西方掣肘俄國和拉俄國向西方要價。但德國這張1735年的地圖,卻可能在心理上影響中國今後對俄國的考量,加重兩國間的隔閡與疑慮。這就是梅克爾這位權謀家的高明之處。(作者為大陸旅德國學者,曾任官媒編採)

--原載《世界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