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官員吐實情:新建住房壽命難超30年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4月8日訊】(新唐人記者張旖旎報導)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歷史的居民樓在4月4日突然倒塌。幾天來,樓房建築安全問題備受民眾關注。建築專家認為,缺乏行業規範、房屋的結構性安全隱患以及偷工減料等是房屋坍塌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中國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建設的樓房頻頻成倒塌事故的主角:

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莊市一座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二層樓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難;

2009年9月5日,寧波市錦屏街道南門社區的一幢5層居民樓突然倒塌;

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餘年的寧波市江東區徐戎三村2幢樓發生倒塌,造成1死1傷;

2013年3月28日,浙江紹興市越城區城南街道外山新村,一幢四層樓的民房倒塌。據稱,這幢房子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

2013年5月,福建福州市一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建築突然坍塌。當地部門稱,由於大樓樓體陳舊,正在進行裝修。

按照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一般性建築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然而,現實中很多建築的實際壽命與設計通則的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2010年,中共住建部的一位負責人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卻只能持續25-30年。」

相較之下,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

上世紀80年代后,大陸各地城市化建設提速,大批樓房密集建成。如今,許多樓房的建設年齡已經陸續達到20年、30年。有人擔憂,一些城市良莠不齊的建築進入「質量報復周期」。

房屋壽命為何如此短

上世紀80年代后,大批「快餐式」樓房密集建成。據大陸媒體分析,由於規範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很多建築工人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築常識,就從「稻田」直接上了腳手架。一些結構應該採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在房屋使用中,野蠻裝修更屢見不鮮,為日後房屋坍塌埋下隱患。

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室內設計組王健副教授曾撰文分析威脅房屋安全的5個關鍵性因素。

第一個是結構性因素。如樓中樓現象,房屋在合法的夾層之外,又私自做第二次施工,增加房子重量,如果只有一戶這樣還不要緊,但家家戶戶都如此做的話,整個大樓淨載重量,會變得不堪負荷,而產生危險。

此外,土地有使用分區規定,及荷載重的規定,如果設計時沒有根據荷載重規定,也會產生相當大的危險。

在建築房屋時,還有許多須注意的地方,比如對環境、土地、土壤的鑽探和調查等。如調查不實,對地質構造不夠了解,基礎工程沒有做好,雖從外表看不出來,但危險已經形成,這些都是肉眼注意不到的。如果鄰房施工,持續震動,或是地震有地滑、地層下陷的情形,都會危害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個危害結構安全的原因是偷工。蓋房子有一定施工規範,若紮筋不實,會產生進度上及結構體上的弱化;若不按圖施工,違反設計本意後果則將更糟糕。

第三個是減料。減料的行為,如:水泥磅數不足,或是以海砂代替溪砂,而且不經處理;鋼筋及鋼骨勁度不夠,粒料尺寸不足、管線規格不符等,都會危害房屋安全。

第四個是化學性因素,比如受酸雨經常侵蝕,房子的水泥會酸化,質地會酸化變鬆,損害結構。另外,水泥中含有氯離子,也會使水泥酸化,產生水泥剝落、鋼筋鏽蝕、電線等金屬變質。另外,硫磺等氣體也會侵蝕金屬管線,造成接觸不良或產生危害。

王健副教授提到的第五個是物理性因素。溼度、溫度、溫差過大,光線不足或通風不良等,也是產生危害的因素。

亟需全面普查樓房並建立房屋檔案

浙江中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建築師吳正群指出,為防止身邊有更多「老樓」提前壽終正寢,相關部門應該儘快對老舊樓房進行全面普查和徹查。

然而,交付使用二三十年的房子,所有權可能都幾次易手,結構是否動過也不得而知,普查難度非常大。

陳旭偉認為,建房要逐步建立檔案,不僅是建立建設成果的檔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