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3月23日讯】(新唐人记者李剑报导) 被中国大陆媒体喻为“女韩寒”的蒋方舟,最近对媒体高调表示,“我不想当‘荒谬的菁英’。‘了解’是认识世界第一位,‘相信’不是第一位。”,她认为怀疑才是破除表象的斧头。
现年25岁的蒋方舟是中国“90后”青年领袖代表,因文二代身份备受瞩目,曾经破格获清华大学录取,现在是《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
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也是作家,曾以长篇小说《性感时代的小饭馆》获“榕树下”网站主办的首届网路文学大赛一等奖。蒋方舟从7岁开始发表作品,9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打开天窗》以来,不断地被质疑“才气”与“名气”何者造就她的成绩。
努力地想证明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的蓝,她现在除担任《新周刊》的副主编外,也同时兼任访谈节目主持人,其微博关注者更高达850万人,被视为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陆青年作家,被冠以“女韩寒”的称号。
蒋方舟大三时,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曾发表〈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针砭这间中国著名学府面临思想禁锢的危险。随即被新浪网放在首页,不到一小时点击率超过亿次,也引来《金融时报》中文版的追踪报导,但此文也使她遭到要求她退学的声浪。
蒋方舟说,“我不想当‘荒谬的菁英’。‘了解’是认识世界第一位,‘相信’不是第一位。”蒋方舟认为在“全世界都想笼络年轻人”的今日,怀疑才是破除表象的斧头。
“她有超出同龄人的思考,文字敏感犀利,贴近90后生活语言。”被定位为中国最新锐时事生活周刊、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新周刊》总编辑封新城这样诠释她。
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对中国近十年经济急遽改变前后的富裕和冲击,有着最初的记忆。“我的成长充满着矛盾,有人一辈子处在乡下结婚生子,有人家有钱到不用想未来,”蒋方舟说,年轻人追求自由、反省的自觉力,远远赶不上经济起飞的速度。
蒋方舟认为,学校教育服从领导是中心思想,却没有独立个人反省意识。“小时候,同龄人听见金钱造成不公平,还会有感觉,后来她们觉得那就是‘常态’,默认世界对自己不公,也懒得发声,更不要说行动!”
创作成了她对抗世界的武器。大学前,她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创作、写专栏。当时就读的学校,同学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一班60人仅六分之一参加考试,其余高一就准备出国。身为少数的她,独树一格穿梭校园。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相较于中国80后对公共议题的关心,90后的她,更关注自己的存在感。“我对学校教育失望,对工作迷惘,对自己抉择感到茫然,这是中国90后年轻人的心声,只有进入体制,才能看见真相,才能批评有道。”
谢绝文二代封号
不过,一如她不愿被冠上“文二代”的封号,对于“女韩寒”的说法,她也曾表示,现在针对社会现象评论的人太多了,她认为“你看出一个事情后,就会有一堆人上来评价,而且相互的打架,我还是做我擅长的事情。”她认为战斗檄文不是自己所擅长,她其实更喜欢“静观其变”,总结事件之后更细微的影响。因此在韩寒以“太平洋的风”博文在两岸掀起高度关注的同时,她却不同调地发表“想像的祖国”,认为大陆人对台湾的爱之深,源于对自己的恨之切。
文字呈现时代体温
曾有读者评论蒋方舟“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这样的批评却让蒋方舟如释重负,她近期的新书干脆就在书名强调“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她记录自己、分享生活,微博中可见她的视频日记与生活记趣,从近期买书、看书,到在咖啡馆听别人提起自己名字的小确幸,2013年她统计自己共写了13万字的日记。蒋方舟认为“我们就是时代的真实的体温”。
问蒋方舟自己与韩寒的区别在哪,她直言:“90后意见声音还没长成气候。韩寒在公共议题的关心是我不及的。我更多的是叙述和记录周围年轻人的样貌。”
当同龄人忙着出国,或考研究所想着延缓进社会,她选择进入《新周刊》担任副主编。“我对自己的能力还不够自信,但会朝着‘名副其实’方向努力。目标还没有很明确,但至少不迷惘。”从她身上不只看到“天才儿童”的蜕变,也看到了中国90后年轻人的真实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