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向:對不起中國人 人民幣「內貶外升」的秘密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2月23日訊】改革三十五年來,「人民幣對不起中國人」是國人一種表達,宣泄對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內貶,即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持續走低,外升指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令國人困擾的是人民幣對外越升值,對內貶值的速度越快。

貨幣發行機制出錯

人民幣「內貶外升」是每個百姓都能切實感受到,二○○○至二○一二年間,CPI累計漲幅達百分之三十四。對食品和房價的快漲,來自老百姓的感受更強烈。民以食為天,住房也是中國百姓天字號的首要問題。二○○五年前,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八點二五左右,目前是六點一左右。

為何有如此現狀?是人民幣的發行機制出了問題,屬於違反市場規律的人治機制。中國央行在一九九四年匯改前,主要通過再貸款和外匯佔款兩方面展開。再貸款是央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外匯佔款是央行收購外匯而相應提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的非自由兌換,外匯進入國內必須兌換成人民幣才可流通使用。因而導致一九九四年匯改後,外匯佔款迅速成為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構成基礎貨幣擴張,一旦進入商業銀行體系,信用能力被人為地放大。

一九九三年底,中國外匯餘額僅一千四百三十二億美元,一九九四年底升至四千四百八十二億美元,二○○○年底為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一億美元,而今年九月已達二十七萬五千一百八十億美元。在中央集權及人治型的貨幣發行機制下,央行對基礎貨幣的投放越來越被動,無法依市場規律而有效調控,導致貨幣發行失控,房地產價格在天量貨幣及政府壟斷諸因素下暴漲。因此,人民幣對內不得不貶值。

人民幣對外升值,因匯率是由外匯供求決定的。一九九四年匯改後,中國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一路順差,經濟畸型高速增長,引起全球資本流入,使資本項目的順差進一步擴大。外匯儲備逐年攀升,外匯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內貶外升」將是長期隱痛

人民幣「內貶外升」是經濟內外失衡的體現,是中共經濟政策所致。「外升」是對人民幣被人為嚴重低估的一種反彈。幣值被低估,不僅導致國民財富容易被別國刮走,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內貶」是對貨幣利率被人為壓制過低的必然反應,從而導致經濟增長一直沿襲計劃經濟時期那樣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惡果。以往二十年,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約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屬全球罕見。低利率又是刺激投資的有效手段,導致了「血徵」、「血拆」蔓延中國。在二千萬上訪大軍中,其中被強徵、強拆的約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民幣長期「內貶外升」,不僅不能加強中共的執政地位,恰是促使「亡黨失政」重要動因。

堅持三十年的「一胎化」政策,加速了老齡化,導致儲蓄率下降。自二○一一年以來,中國各地銀行為爭奪儲蓄資源而變相的理財產品大戰,以及銀行放貸能力不足都顯示中國真實儲蓄處於下降狀態。隨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呈現債務風險和破產危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今年以來連續三個季度上升,均加速侵蝕真實儲蓄水平。若真實儲蓄不足,就難以維持經常賬戶順差,將使中國對外資本的倚重更加突出。人民幣「內貶外升」不可能是短期的現象,將是中共作為執政黨長期揮之不去的隱患和創傷。

一直以來總有人發問,為什麼人民幣升值而我們買東西卻越來越貴?其實,這正是在特色市場經濟體制下,人為造成人民幣內外兩種機制而產生的怪象。這也是國內消費者有時在國外反而可以買到比國內更便宜出口產品的原因所在,也是加劇裸官現象和貪官外逃的重要原因。

改革無力治國無能

改革三十五年,人民幣「內貶外升」怪現象愈演愈烈,證明無思政改的黨,不僅改革無力還治國無能。從市場經濟搞得比較好的國家經驗看,央行通過買賣國債,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調節貨幣的量和利益,為貨幣的退出流通創造機制。以美元為例,國債是美元發行的基礎,依據的是本國的信用,基於國家資產負債發行貨幣。

央行以外匯儲備發行貨幣,調控的主要目標是匯率,而用購買國債方式發行貨幣,調控的目標是利率。在利率市場化還是匯率自由化,誰先行的問題上,中共的各大利益集團至今還爭論不休。各國的實踐證明,只有匯率自由化優先,來促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路是成功之路。

對一個客觀的市場規律問題,長期以來將其拔高為國際政治鬥爭的高度,一向反對歐美等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合理呼聲。一個拒絕普世價值的執政黨,是難以將經濟改革進行下去的。壟斷及管制利率和匯率的政府,難有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