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陝西醫藥推銷員 曝藥價居高不下真因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2月10日訊】(新唐人記者陳漢、圈圈採訪報導)中國醫療黑幕在網路上流傳已久,中共所謂的醫改后帶來的各種弊端,讓人民叫苦不迭。看不起病,吃不起藥,已經是普遍現象。那麼,這些高額費用真的該由人民買單嗎?一位醫藥銷售業內人士的親身講述,揭露了中國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真因。

鄒先生是西安一家醫藥公司的職員,從事醫藥品推銷工作多年。日前,他接受《新唐人》記者專訪,詳細講述了中國以醫院等級劃分收費標準及醫院、醫生如何收取回扣的種種手法與經過。

在中國所謂改革開放前後的一段日子里,醫藥品並沒有如現在這樣的回扣。當時的藥品只需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且也都能起到實際的療效。

而醫藥費真正開始高騰則是從海外引進醫藥代表這個行業開始。鄒先生稱,「當時在國外,醫藥代表這個行業主要是傾向於學術方面的,但是在國內,這個就已經變質了。它在學術方面肯定是比不過國外的,所以它只能以金錢,也就是說這個藥品的回扣來打通醫生。」

相同的藥品不同醫院不同價格?

中國醫院根據規模、設備、人員配備,分成不同級別。比如縣城裡一個縣級醫院,通常是二級甲等醫院。再大一點的地級市,可能就是三級乙等醫院。三級乙等醫院比二級甲等高級一些。然後再到大城市,最高就是三級甲等醫院。三甲醫院中還有特級醫院,一些部隊醫院通常都屬於特級醫院。

「像西安市的西京醫院啊,這些都是部隊的屬於特級醫院了。」鄒先生介紹說,「這個醫院裡邊,絕大部分都是很貴的葯,很少有便宜的。而且這裏邊的醫生開藥他不管病人的家庭情況阿什麼的。他就是什麼貴開什麼。」

同時,鄒先生還告訴我們,現在大陸製藥廠商有上萬家不止。很多同品種的葯被不同廠商冠上不同的名稱出售給不同的醫院。

雖然是相同類型的葯,但是價格卻會根據廠家的名氣及冠名而有所不同。

鄒先生解釋說:「同樣一個品種,我舉個例子,就說盤尼西林,有好幾個廠家在生產,然後給他冠一個不同的商標,我們叫做商品名。他一個化學名,一個商品名。商品名不同,但是這個葯是一樣的。一個葯好幾個商品名,這個廠家給他冠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另一個廠家又是另一個名字。」

藥物需要賄賂才可進醫院?

藥商們若想使自己推銷的葯得以上市銷售,在進醫院之前,則必須通過葯監局的競標。「這個投標的過程,他肯定是有一些潛規則在內的。通過這個潛規則之後,這個葯在中標了以後,葯監局會給發中標價,這個價格往往比他的成本價要高出很多很多,因為這中間有很多的空間,要提成給醫生的還有醫藥代表的,還有公司的。」

這些藥物進入醫院的程序一波三折,葯價自然一翻再翻。

據鄒先生介紹:「你一個廠家的醫藥代表,或者是一個代理商的醫藥代表要是想把這個葯拿到某個醫院去推掉的時候,就說一個二甲醫院,在這個醫院裏面的葯,你要說在陝西省的行情,就是值2千3千。首先是打通院長,還有就是藥劑科的主任。如果沒有院長的認可那是絕對不行的。然後再麻煩一點的是你要去通過能使用這個葯的一個專科的科室主任的首肯。這個環節都是要打開的,也就是說這個是賄賂嘛,很明顯的賄賂。」

通常根據醫院等級不同,賄賂的金額也會有所不同。鄒先生一般接觸的多為二甲的縣級醫院。因此院長為2千至3千元,藥劑科主任則是5百至1千元。「當然也有的二甲醫院,院長很聰明,他不會自己出來,這個事讓藥劑科科長自己去管,表面上看,藥劑科科長他有時候拿大頭,但事實上最後他還是要拿給院長來分的。」

而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價格則會更貴。鄒先生透露,通常一個品種的藥物就需要一兩萬人民幣,另外一些大廠家生產的、效果不錯或是進口藥物的話多時可達到四萬元以上,而一個醫院通常能有上千種不同的藥物。

交了足夠的金額,得到院長與藥物科主任的認可后,藥品終於得以進入「葯事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對全院藥品進行監督、檢查,管理等日常工作。因此藥物是否可以銷售,必須得到認可。鄒先生說,「葯事會裡面他們都心知肚明,院長或者主任也都打過招呼的。」他表示,說到底還是賄賂,「沒有賄賂就絕對不可能通過,有賄賂也不一定能通過,但是沒有賄賂是絕對不可能通過的。」

醫生賣的葯能收多少回饋?

通過葯事會的認定后,藥物終於可以進駐醫院。但前面一系列的賄賂仍只是鋪墊,真正獲取高額利潤的關鍵在於開處方的醫生。醫生為抽取提成,往往會給病人開一些昂貴的葯,而以前一些一兩元但極有效的葯因無法獲取利潤,現在幾乎都已經停產。鄒先生表示,如今的葯,醫生的提成「一般來說是零售價的20%~30%」。

據鄒先生介紹,醫院藥房通常都會有統計的電腦系統。當醫生開處方后電腦會自動記錄醫生的名字,如果病人買了醫生所開處方上的藥物,電腦也會有所記錄。到月末藥商銷售人員便會結算完價格偷偷塞給醫生。金額大的時候還會開賓館分批找醫生去賓館拿錢。

以抗生素為例,價格在40至100之上的,普通三甲醫院,醫生提成在20至50元之間。若以醫生們最理想的價格來計算,一個月50元提成賣出1000支,單一品種的藥物上即可得到5萬元的利潤,而一個月所開的藥物卻遠遠不止一種,這背後的利潤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藥物零售價由何而定?

鄒先生還告訴記者,零售價的定價標準是在中標后,由葯監局發布的中標價。而這個中標價實際遠遠超過成本價。「這個中標價進了醫院以後,醫院是給藥商要以這個價格來回款的。進來以後,醫院會在中標價的基礎上再加15%。這15%是醫院的利潤。但是呢,藥商、醫藥公司按這個中標價回款之後呢,醫藥公司要把這個款裏面的20%~30%,甚至有的要達到零售價的20%~30%給醫生。」

醫改真的有用嗎?

鄒先生在這個行業中所經歷的一切讓他對葯價內幕感觸頗深,採訪中當談到醫改時,他不斷重複:「醫改完全就是失敗,完全失敗!」

他表示:「醫改以後,它說我們現在給普通的人,可能有醫保,有農村的合療,我們可以給他們報70%或者是80%,覺得還不錯了。但是你沒有想到的,過去我們看個病,可能就是花10塊錢,20塊錢,甚至100塊錢,我們一般普通的病都能看好。但現在這樣的病,要花上1千、2千,你就上報70%到80%,一般情況下也是報不了那麼多,而且你報起來很麻煩。就算能報那麼多,算算看,自己要掏出多少?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