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何清漣: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二十四)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1月24日訊】【導讀】1997年,一本後來被稱爲是「改變世界對中國經濟改革評價」的書稿,在歷經一年多,輾轉中國九家出版社後,以《中國的陷阱》爲名在香港出版。次年在被刪去了數萬被認為是敏感的文字後,這本書以《現代化的陷阱》為名在中國大陸出版。此書一經出版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反響,上至官員下至工人爭相閱讀,使它成爲學術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並很快在中國大陸被列為禁書。何清漣女士在這部著作中對中國的經濟改革,以及改革後的社會狀況做了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可以說這是一部中國的改革史,但與官方的歌頌版完全不同。2003年9月,《現代化的陷阱》的修訂版《中國現代化的陷阱》,由美國博大出版社在海外出版,作者結合她到海外後所獲得的最新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更新了全書近三分之一的內容。2005年何清漣女士為德國版再次對《中國現代化的陷阱》進行了修改。

1998年10月8日美國《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October 8, 1998)亦發表長篇評論China, The Great Leap Backward,推介了這本書。隨之美國《遠東經濟評論》、《新聞周刊》、《時代周刊》等二十余家報刊雜誌也予以報道。英國、法國、挪威、紐西蘭、瑞典、荷蘭等國的報刊雜誌電視台等也都採訪過本人,並對此書做過報道。該書當年被全國眾多報刊列為中國暢銷書榜首,亦被席殊書屋舉辦的一次由全國五十位著名學者擔任評委的民間學術評獎活動評為1998年度中國十大好書之一。該書在2000年中國的「長江《讀書》獎」讀者評選中被評選為最佳書而獲「讀者著作獎」。 2002年11月,《現代化的陷阱》日文版一書由日本草思社出版。

2003年10月,《中國現代化的陷阱》(即《現代化的陷阱》)修訂版由香港博大出版社出版。TaiwanNews 出版社於2004年1月以《中國的陷阱》為名出版修訂版。2006年10月,《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修訂版)德文版由德國漢堡研究所出版社(Hamburger Edition)出版。 這裡連載的是何清漣2005年為德國版出版而重新修訂的版本。

(接上期)第六章 中國當代經濟倫理的劇變



四、經濟信用的失常狀態

所謂「經濟信用」,和職業道德一樣,在經濟倫理體系中居於最低層次,是人們在經濟交往中的基本行為準則,也是任何社會中經濟實體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道德資本。因而它的要求往往十分明確、具體、清楚,甚至一目了然,使從事交易者很容易識別、理解並遵循。如貨到款訖、不銷售偽劣製品等。關於經濟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意義,有一句著名的話,即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反覆強調的那句「信用就是金錢」。中國傳統也非常強調信用是個人品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古語中有「人無信不立」這句話。基於此,可以將人力資源分成兩部份,一是人的能力,二是人的道德素質,後者構成經濟信用的載體,其水平高下決定了物質資源是否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經濟信用被視為市場經濟的基石。

然而,中國到了80年代後期與90年代上半期,已出現了嚴重的經濟信用失常的現象。其中三種最有代表性的行為,一是經濟合同失效,典型的表現是中國企業之間互相拖欠貸款或服務費(俗稱「三角債」)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已導致經濟信用嚴重梗阻,社會經濟無法正常運行。二是假冒偽劣商品越來越多,充斥全國各個市場,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受過假冒偽劣商品之害。三是企業的財務報表弄虛作假越來越嚴重,這一點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時的弄虛作假互為表裡,成為不可小覷的社會公害。

1、經濟合同欺詐行為多,合同履約率低

據中國國家工商總局調查測算,每年全國違法合同占合同總數的6%,企業因合同欺詐等違法行為的侵害造成上千億元的損失。中國每年簽訂合同超過40億份,而合同履約率僅60%左右。政府部門曾對江蘇省部分企業進行調查,合同履約率只有65%左右。(註14)廣州市每年因生意往來而簽訂的合同有上千萬份,但這些合同的履約率只有40%左右。(註15)由於合同欺詐事件屢屢發生,一些企業因此陷入停產、半停產困境。為了避免上當,不少企業在經濟交往中放棄現代信用,重新選擇了以貨易貨、現金交易等傳統交易方式。據統計,自90年代中期以來合同交易只佔整個經濟交易量的30%,合同履約率只有50%左右。中國每年不誠信的代價為5,855億,其中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註16)據有關部門對江蘇省1,500家企業的調查,在簽訂的28萬份合同中,交易總額的30%是現貨交易,接受調查的國有企業交易總額中35%採用現貨交易,私營企業交易總額中更有69%採用現貨交易。信用的缺失明顯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造成交易失敗。(註17)原因很簡單:沒有遊戲規則的市場無法獲得發展。

以「三角債」為例,到1991年6月1日「三角債」被提到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時,實際上已處於國家不能不管的被動局面。當時全國「三角債」累計達3,000億元,在工商銀行開戶的4萬戶企業,三項資金占用達3,523億元,其中產成品佔用1,306億元。在將近兩年的時間內,國家共注入清欠資金555億元,清理了拖欠款2,190億元,達到了注入1元清欠4元的效果。雖然經過這幾次大規模的清欠,但前清后欠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形成「三角債」的因素在1992年仍在發展。(註18)接下來的幾年相互拖欠的「網」越織越密,越拉越緊,陷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困難境地。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組數據:1994年底,中國工業應收而未能收回的帳款凈額為6,314億元,比1993年末增長了51%,相當於工業企業全年銷售總收入的15.8%。1995年上半年,拖欠的情況仍有增無減,截至5月末,己超過7,000億元。(註19)1998年約為11,000億元。更為嚴重的是,目前拖欠勢頭正在向拖欠銀行貸款利息、國家稅收方向發展。(註20)據一份資料顯示,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間的逾期應收賬款約佔貿易總額的0.25%,而中國這一比率高達5%以上。大量追債公司應運而生,以黑社會手法追討債務的事例屢見不鮮。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條也越來越緊,國有企業欠銀行的錢不還,銀行出現大量爛帳、呆帳,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持續增加。中國在中國、農業、工商、建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62,656戶改制企業,涉及貸款本息5,792億元,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32,140戶,占改制企業的51•29%。這些企業通過各種手段逃避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元,占改制企業貸款本息的31•96%。(註21)一些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的考慮,公開或私下干預法院獨立審判,縱容企業逃廢債,甚至有組織地推動企業實施違規違法破產逃廢債。山東省滕州市有137戶改制企業,逃廢債金額近12億元。其中利用連帶組合包裝破產方式逃廢債的有97戶,逃廢債金額為8.5億元。又如北京市平谷縣,把破產作為解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和難點問題的一條主要出路。這一個縣在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縣支行開戶的改制企業148戶,涉及銀行貸款本息3.1億元,其中改制企業有逃廢債行為的131戶,占改制企業88.51%,逃廢債金額達2.4億元,占改制企業銀行貸款本息的78.19%。吉林省吉林市管道煤氣總公司也是一個製造銀行呆帳的突出案例,該公司投入1.2億元的資產,與香港捷美公司和中國新興石油公司共同組建新吉美公司,同時,將所屬的安裝公司、設計院、經貿公司等重新註冊登記,帶走有效資產4,098萬元,導致工商銀行的7,099萬元貸款本息被懸空。(註22)

2、偽劣商品與各種假貨充斥市場

由於中國市場自我調節功能較弱,市場准入制度很不嚴格,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人,獲得成功的概率比失敗的概率要大得多,高額利潤使不少人趨之若鶩。統計數據表明,1993年初至1995年一季度,在全國共查出假冒偽劣商品標值52.4億元;銷毀假冒偽劣商品標值15.8億元;全國共立假冒偽劣案件21萬多起;(註23)每年中國都要開展所謂打假專項鬥爭,僅以2001年為例,打假立案查處的就高達120萬起。(註24)偽劣商品中,數量最多、對社會公眾危害最大的是充斥全國市場的各種偽劣藥品。山東、遼寧、四川等都是全國假藥的集散地,1995年5月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局等幾家聯合宣布,全國共查處非法醫藥經營戶6,451家,取締藥品集貿市場36個,查處價值2,000多萬元的藥品共11,309批(件)。(註25)據路透社2002年7月12日報道,黑龍江省密山市近千名中小學生,接受當地防疫部門提供的腦炎疫苗注射后,出現發燒、嘔吐,嚴重者出現心臟病。這些疫苗就是偽劣產品。

由於分年列舉不太可能,這裏僅以2001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為例。2001年,中國政府以食品、藥品、農業生產資料、棉花、拼裝車為重點,開展了「打假專項鬥爭」。據不完全統計,各有關執法部門在這一專項鬥爭中,共吊銷生產經營許可證及營業執照35,600家,取締制假售假窩點32,600個,(註26)而國家工商總局則公布,2001年上半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共查處制售假冒偽劣案件139,572件,受理消費者申訴案件192,423件,造假主要針對化妝品、飲品煙酒、服裝鞋類、音像製品、藥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註27)中國衛生部部長張文康2001年的報告談到,近年來中國在有關人體健康方面的打假已經分成幾大類:一是開展食品打假專項鬥爭。共涉及肉類、食鹽、糧油製品、集體供餐和學生飲用牛奶、嬰幼兒食品與兒童食品等。二是開展藥品、醫療器械打假專項鬥爭,其中以一次性輸液(注射)器作為整治重點。三是打擊非法行醫、非法醫療廣告等嚴重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的行為。四是打擊非法採集供應血液血漿。尤其是最後一項採集血漿已經成了中國近年來愛滋病流行的一大渠道,河南的幾個愛滋病村就是因為農民賣血引起。(註28)

中國大陸偽劣商品問題近年來已成為國際焦點,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皆深受其害,據統計美國企業每年在仿冒問題上的損失金額高達2,500億美元,其主要生產源頭即是中國大陸。包括中國奇瑞汽車製造廠仿造美國通用汽車所設計車款,嚴重侵犯通用汽車的知識產權;(註29)美國任天堂於1994年因中國大陸進口零件廠商仿冒造成高達12億美元的損失,事後中國大陸雖一再保證杜絕仿冒,但任天堂公司在2003年因仿冒的損失仍達7.2億美元。(註30)

與90年代中期以前不同的是,假冒偽劣商品生產不僅有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鼓勵,還有黑社會勢力的介入,(註31)這兩大勢力的介入,使在中國市場上消滅假冒偽劣商品事實上成為不可能。中國的地下經濟門類當然不止上面列舉的幾大門類,在侵犯知識產權方面,中國堪稱世界之最,各類盜版書籍、盜版光碟盛行。但這些行為往往受到地方政府鼓勵,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增加稅收,公然鼓勵造假制假,並認為只要不生產毒死人的假藥與食品,其餘的一切都可以偽造假冒。2005年5月18日,商業軟體聯盟(BSA)發布了2004年全球80多個國家盜版率研究報告,中國以90%的盜版率高居第三位,排名僅次於越南和烏克蘭。中國盜版生意每年賺取的利潤在19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之間。《今日美國報》披露,根據2002年的統計,中國家庭的DVD和錄影帶有91%都是盜版的,當年美國家庭娛樂業的損失為1億6,800萬美元。(註32)由於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甚為嚴重,2005年美國與中國政府的貿易談判中將知識產權作為一條重要內容。2002年來自中國的假冒產品佔領歐洲市場的比例比2000年增長了6倍多。(註33)

在所有製造假冒偽劣的地下經濟活動中,中國政府比較認真對待的是危及國家財政與貨幣金融市場的偽幣製造活動。流風所及,連學歷都成了偽造的物件,2002年3月廣東省教育廳公布,在3,500多份送來鑒定的文憑當中,竟有800多份是假貨,超過送檢量的20%。個別單位送檢的文憑几乎全是假的。成都市則有7.5%的處級幹部學歷為假造。(註34)

3、企業財務報表弄虛作假嚴重,與會計師事務所做假帳互為表裡

2000年財政部組織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59戶企業1999年年度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抽查。這次共抽查了外貿(糧油食品進出口、化工進出口)、電信、汽車、機械等行業的159戶企業和為這些企業出具審計報告的117家會計師事務所。在被抽查的159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資產失真度0.95%;所有者權益不實的有155戶,共虛增所有者權益19.36億元,虛減所有者權益18.17億元,所有者權益失真度1.82%;利潤總額不實的有157戶,共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利潤總額失真度33.4%。(註35)上海市國有企業會計失真問題相當普遍,財政收支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十分突出,不少企業做假帳、報假帳、算假帳,盈虧嚴重不實。據市審計局1998年組織對22家市管企業及202家子公司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查出114家企業虛增利潤22.69億元,65家企業虛減利潤4.93億元,相抵后虛增利潤17.76億元,占審計前報表利潤總額26.45億元的67.15%。(註36)1998年,全國各級註冊會計師行業協會對有關事務所和會計師進行了處理。據不完全統計,對478家問題較多的事務所分別給予撤銷、警告、暫停執業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處理,其中撤銷事務所103家,撤銷分支機構近千家,還向一批未達標的事務所發出限期整改通知。(註37)中國股市中的違法違規現象之普及,如設局騙錢、虛假包裝上市、欺詐上市,虛假重組、虛增利潤、虛假做帳等等,事後經調查,發現無一不是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互相勾結,如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華倫會計師事務所、立華會計師事務所、華鵬會計師事務所等就是已經曝光的幾家社會中介機構。一位外國觀察者根據中國近些年來披露的材料,寫出了一篇「騙子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eat)(註38)來形容中國目前經濟信用體系崩潰的可怕局面。

上述這些現象都可以稱之為經濟信用失常。

——————-

註14: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2002年3月22日電:「企業信用危機的表現有六」。

註15:《羊城晚報•金羊網》2001年7月13日:「廣州市合同履約率只佔四成」。

註16:《中國青年報》2002年3月25日。

註17:新華社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2002年3月22日電

註18:《粵港信息日報》1993年1月10日。

註19:《金融早報》1995年12月20日。

註20: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2002年3月22日電。

註21:《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6月7日第2版。

註22:《人民日報》2001年4月11日。

註23:《法制日報》1995年4月22日。

註24:《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3月6日第2版。

註25:《法制日報》,1995年5月12日。

註26:新華社北京2001年12月27日電。

註27:《香港商報》2001年7月27日。

註28:「中國衛生部確定今年專項治理工作重點」,www.meditalent.com/2001_6bd.htm-39k。

註29:「模仿,也要找出差異性,中國品牌成長的煩惱」,《東方早報》2005年4月13日。

註30:「任天堂在香港勝訴,賠償額擇日裁定」,計算機世界網,2003年6月23日,http://www.ccw.com.cn/news2/corp/htm2003/20030623_10LW4.asp。

註31:「深挖黑勢力和假冒偽劣商品猖獗背後的『保護傘』」,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

註32:How to stop a thief — China, By Ted C. Fishman. U.S.A. Today, June 14, 2005.

註33:「 歐盟反盜版新政策教育與制裁併重 中國捲入旋渦」,《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11月22日。

註34:新華社消息2002年3月17日,《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3月18日第1版;《廣州日報》2003年1月4日。

註35:《北京青年報》2000年12月22日。

註36:《中華工商時報》1999年9月2日。

註37:《中華工商時報》1998年8月11日「註冊會計師行業整頓顯效」。

註38:《遠東經濟評論》2001年6月14日

(待續)

(作者授權發表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