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公報出臺 只做樣子不動真格?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1月13日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發佈了會議公報。這份公報突出強調將“全面深化改革”的調子,並承諾將在政治、經濟、司法、軍隊、教育、財稅、醫療、環境等各個方面推進改革,但全文並沒有提出切實可行改革路線圖。有大陸媒體對習、李等當權者能否真正撬動嚴重畸形但又及其頑固的利益格局表達了憂慮,海外媒體則認為中國面臨的改革難關巨大,難以突破。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發表後,盡管中國大陸的“主流媒體”在中宣部的操控布置下紛紛鼓噪公報的所謂“亮點”,繼續對當局的改革決心表示期待,仍有一些媒體對習、李政權能否真正撬動中國目前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表示憂慮。

11月12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署名曹林的評論文章表示,“改革是中國社會上上下下最大的共識,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約數”,但現實中“改革只是一些人掛在嘴上的套話”,這些人“只踩油門不掛擋”,“只是耗了很多油,付出了很大改革成本,但車就是不往前走”。因為一些關鍵性的改革一直未有實質性的動作,致使很多社會問題難以解決。而巨大的利益阻力也導致“改革到官為止”。

“要推動體制的轉變,阻力太大,一旦‘需要動體制’,就感覺這問題無解了——“體制問題”已經成了“無解”的代名詞。無解的困惑必然會帶來的無力的迷惑,不知道往什麽方向走,不知道怎麽去用力,焦慮和無力感於是開始在公眾心中彌漫。”文章寫到,“一些領域的改革,也習慣了依賴增稅手段,談起改革就要掏老百姓的腰包。這種改革的‘自利自肥’傾向,也讓民眾對改革產生了懷疑。”

《經濟參考報》則指出,阻礙中國夢實現的三大因素為,GDP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嚴重抑制了市場競爭的活力、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了生產要素的流動。文章勾勒的三大改革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提升公平正義。

海外中文媒體《大紀元》則指出,中共的改革面臨三大難以突破的關口。

1.發展與轉型關難突破:以往中國經濟的增長依靠大規模投資,產生了靚麗的數據卻令實體經濟病入膏肓。在6月份於銀行間蔓延的“錢荒”現象,將隱藏在中國經濟背後的地方債務激增、房地產泡沫等風險問題放大,暴露出中國經濟不轉型難以為繼的處境。

2.政府與市場關難突破:中共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幹預已廣為詬病,中共權貴把持國有企業,攫取國家基礎資源和全民財富。造成當今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任何進一步的深化市場改革,都回避不了政府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層問題。而目前中國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官員所矚目的財稅體制改革,實際上是中共內部各利益集團博弈的問題。這種利益博弈將極難達成共識和實質性改革。

3.公平與正義關難突破:中共歷經35年改革開放,實際施行的是雙軌制,對其體制內外不同對待,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分配不均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矛盾。同時財富分配不公引發的貧富差距問題,也導致民間積怨。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在題為《做大了蛋糕為何切不勻?》的文章中分析了中國社會現狀,表示當今中國的國民經濟有了極大提升,但中國民生問題卻嚴重惡化。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員脫離百姓的日常生活太遠,自然在政策制定中不能體會民生的艱難。其次,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官商聯盟和既得利益群體,任何對蛋糕的再分配都會引起既得利益群體的強烈阻撓和反對。民生問題的改善都是有利於絕大多數民眾的公共物品,但在集體行動邏輯的條件下,公共物品往往供應不足,強大的利益集團會利用不對稱的權力和影響力使公共物品的分配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其三,民眾的聲音和疾苦不能夠通過有效的機制傳導至政策制定者那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法律意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不能夠吸納足夠多的各階層代表。

法廣11月12日發表文章表示,盡管中共喉舌媒體接連兩日在頭版發表評論員文章,強調改革已到了重要關頭,要勇於突破利益固代的藩籬,必須對現有利益格局進行調整,但有分析認為,三中全會將向地方政府和個別山頭的中央企業開刀,並不會觸動制度本身,也不會向高層既得利益集團動真格。

德國媒體評論認為:習近平貌似改革者,他上臺一年,只是擺出改革者的姿態,但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更深一層的改革,因此對習近平表示失望。

德國《商報》寫道:“中國需要的是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政治參與權,更大的創意空間,更多的言論自由。根據習近平一年來的表現,習近平只是個做做樣子的改革者。三中全會預告改革的雷聲雖然很大,但人們不必抱太大的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