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0月12日訊】孫中山孫女孫穗芳與兩個兒子王祖榮、王祖耀雙十節前夕到臺灣。兄弟倆過去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曾長年居住美國夏威夷,記者問三個地方有什麼樣感覺?王祖榮表示,臺灣比較自在、開放、自由,臺灣仍保有傳統文化,很有文化與人情味;中國大陸好賺錢,大陸正在經濟發展,而且發展的很好;夏威夷是生活安逸,環境很美。王祖耀認為大陸已逐步實踐他曾祖父《建國方略》理想,論賺錢機會肯定是中國大陸。
臺灣傳統文化確實保持得好。在臺北,街市一個亮點,是公交車身上印有大大的,手書的「誠」字,或者「仁」字,車子緩緩平靜如溪水漫流,發動機均勻地微響,沒有你習慣聽到的那種紊亂,尾氣不是那樣非常明顯,也沒有此起彼伏催促行人的喇叭聲響,車子駛過了,就是「仁愛」「誠信」的風吹過了。成千上萬的一個牌號的摩托車,駕駛員幾乎沒有不戴頭盔的,紅燈前整整齊齊排列著,綠燈一亮,萬車奔騰,從隧道,從高坡,出現白色的車流了。
從北往南,臺北有忠孝街,信義街,四維街,八德街。「四維」「八德」,估計大陸人說上來的不多了。管子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八德」是中國封建社會做人操行的八種界限,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臺北用「忠孝」「信義」「四維」「八德」為街道命名,確實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好方式。
臺北深處街巷建築都是古樸的,恍然使人進入北宋的汴梁,或者走進水滸的大名府了。所有商號都是那種豎立的,如同古代的旗幡招牌,一律毛筆手寫的繁體字樣。臺北的賓館房間富有濃厚的人群味,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腦,貯藏室,一應俱全,儼然就是家。衛生間浴缸靠牆壁兩面,都有光滑的把手,是為老人婦幼洗浴防跌滑用的。樓層通道相隔不遠,就有一間臨街小屋,裏面有盤著的繩索,和往下步行的暗道。繩索是手動的,打開機關就可以懸附而下;暗道用來逃生的,是為地震來臨時逃生用的。
臺灣城鄉幾乎無處不寺廟,到處香火鼎盛阿彌陀佛。佛徒550萬,幾乎四個人就有一個。臺灣佛協有自己的出版社,電視臺24小時播送佛法佛經。阿里山日月潭真是佛的世界,一切都在寧靜裏,耳間不時傳來梵鈴和經鼓的聲響。在山的一個平坦處,或者在山的入口處,突然出現了村莊大小的佛寺了,恍然進入北魏的都城。木蘭樹偉岸著,小徑整齊地讓人不想離去。身著鮮麗袈裟的佛僧,面色紅潤,在林間匆匆地走著。有女僧飄然而過,沒有所謂遠離紅塵的感覺。抽空去附近佛堂抽了一個簽,竟然是上上簽。值班的小僧打禮曰:「施主鴻福,阿彌陀佛!」留影一幀,樂哉悠哉。
阿里山的樹真高,我留影的那樹王據說是商朝的經典。千奇百怪的樹洞,好似是山頂洞人的巢穴,讓人回到刀耕火種風雨雷電時代。阿里山谷地櫻花盛開,想起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詩句了。我們去阿里山那天,因為地震,山上公路還沒有完全清理好,每隔一個時段才放行一會兒車輛。借下車等路機會,放眼遠望,群山峻嶺,翠色點紅,莫非都是佛寺?
在臺北一處飯店午餐時,與春遊的一國小小學生同廳就餐。孩子文文靜靜,就座沒有一點聲響,就餐後餐桌很少殘渣紙屑,服務生稍微拾掇就整齊如初。臺灣高中《國文》選有《論語》《孟子》《莊子》《老子》《韓非子》經典文章30篇,另有《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礎教材》必讀課程。在大陸推行讀經教育的王財貴先生,還有杜維明,余英時,成中英等,都是臺灣有名的儒家名流。臺灣每年「國考」作文題目,有不少直接選自經典句子,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
一天中午吃飯時,發現街對面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字樣,於是過去觀察。進去後,發現一樓是店鋪,二樓也不像教室。於是上三樓,有一個廳,面積不是很大,一塊很大的白色螢幕。這就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個教室了。一個美國先生在靜候學生,準備授「臺灣民俗」課程。臺灣所有的學校都沒有闊氣的門頭,沒有石獅子,沒有一排排亮眼的榮譽獎牌,也看不見門衛。
臺灣的賓館設施完全為人著想設計。一次,我和萊蕪鋼廠小張同住一個房間,早上起床時,發現上衣有個扣子松了。我說到哪去找針線呢?小張說電話問問服務台,估計那邊能有的。電話打過去,服務生仔細說,在房間某方位某抽屜有專用針線包,請先生使用。我們打開抽屜,發現裏面有各色線七種,大小針五枚,線規規矩矩地纏在白色紙板上,針則整齊地別在上面。於是有歎焉,這臺灣人人情服務真是到家了。
臺灣歷史跌經磨難,臺灣傳統文化保存得如此好確實是奇跡。西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率領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臺灣停留。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荷蘭兩次侵佔澎湖。1642年,荷蘭人奪取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據點,臺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隸屬福建省,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統一管轄之下,政治、經濟、文化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為中央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60萬臺灣同胞因抗日犧牲。上世紀六十年臺灣興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關係。臺灣的繁體字,臺灣的眾多的寺廟,臺灣的阿里山日月潭,給人美好的臺灣印象。兩岸旅行開通後,幾乎所有到臺灣觀光的大陸遊客,都有耳目一新的精神感覺。臺灣以彈丸之地保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如此之好,是華夏文化之幸,是中國人之幸。如果你想感受華夏傳統文化之美之純之烈之濃,就請到臺灣觀光吧。
相比臺灣,大陸經過「文革」「破四舊」嚴重破壞,傳統文化已經蕩然無存。幾乎所有的歷史景點都被破壞,所有的傳統道德都被踐踏。更經過三十年「白貓黑貓」商品經濟金錢第一的長期薰陶,傳統道德已被視為守舊。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還間或回想傳統文化年代的淳樸自然,對於三四十歲改革開放中長大的一代人來說,人生價值已經完全是用金錢去衡量,他們非常認可辦事就花錢的社會潛規則,對於貪官持「做官為什麼不可以貪?我做官我也貪!」的認可態度。
今天早上我去山裏的路上,在河邊有三個老農,其中一個說,他們村裏有個患病的老人,兒子兒媳已經很少來上門了,而先前老人身體好時兒子一家經常來吃飯。另一個老人詭譎地說,村裏某老夫婦二子二女,最近因為把贍養費從每年200元提到300元,也和兒子鬧翻了。這些老人和我說時,臉上充滿怕老的神色。第三個老人說,村裏最後一塊菜地賣了要蓋樓了,他想到更遠處的孟格莊買平房養老。
話猶未來了,遠處河北對面傳來一聲巨響,一個清早到集市發菜的手扶拖拉機手,被河北車牌的轎車從後撞上,拖拉機前輪飛走一個,人血流遍地,那轎車飛過路邊石,撞到路邊的樹上,樹被連根撞,有飛出去撞壞綠化帶裏一棵,車頭碎了。這時候,零零落落撒了十幾米一地的各種菜,一會兒就被路人撿走了。撿菜要緊,救人不要緊。我講故事的地方,還是全國孝文化講得好,孝歌唱得響,社會文明不錯的地方呢。
無獨有偶。今年中秋節,兒子回家帶回一盒「野生紅蘑」,產地為「瀋陽市於洪區大潘鎮大潘村」,「瀋陽市鐵西區鑫奇天然食品經銷處」,遼衛食證字(2008),電話024—25635088。做菜時,蘑菇的蒂把,掰出一些半寸長的鐵釘。我說電話問問該公司怎麼回事吧,老伴說算了,也許收購時蘑農搗鬼使假,也是為了多賺幾個錢。這些釘子我還保存著呢。
一個民族強盛需要精神和物質兩方面支撐,沒有文化的高商品化社會應該是精神空虛蒼白社會。生活空間完全充塞商業金錢物欲環境破壞,估計再富裕的日子也如行屍走肉。一個民族的可悲不僅是政治經濟的落後,更可怕的是人文道德的金錢化,人生價值的物欲化。實際上大陸大量貪官的出現,已經證明華夏傳統文化已不復存在。
孫中山重外甥王祖榮說「中國大陸好賺錢」,估計有對大陸叢林市場諷喻之意,要不為什麼不說「大陸人精神面貌不錯」呢?因為這個社會就是以強淩弱的動物世界。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