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當下中國人面對的12種孤獨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9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陳潔綜合報導)隨著科技日益發達、道德急速下滑,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信任逐漸流失,有孤獨感覺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九個頭條網》日前列出了當下中國人面對的12種孤獨,發人深省。

第一種孤獨:依賴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請與我聯繫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藝術家何岸在深圳街頭設置了一個霓虹燈箱,吸引了數百個陌生人打來電話。

今天,虛擬身份比真實身份更具符號性和辨識性。現實生活中我不認識你,但報上網名才發現我早就關注你。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網上點餐、在線遊戲、通信基本靠微信,連親密接觸都可通過視頻完成。

第二種孤獨:誰都過得比我好

Instagram這類拍照工具就是為了把平淡無奇的生活美轉化成傳奇,曬出來讓圍觀的人感到羨慕。雪莉•圖克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將這種炫耀稱為「演示焦慮」。

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的此類「焦慮」,你所觀看的每一個人都把暗面轉到後頭,只給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花在觀看別人的幸福上的時間越多,你就越沮喪。

第三種孤獨:老無所依

在中國,養兒防老的觀念正逐漸淡化,最經常的相處方式是:子女為生計奔波,老人則照顧孫輩發揮餘熱。退休之後,大多數老人就失去了社會認同,也縮減了社交。今年春節,一位68歲的大連老太獨自在家,寂寞到摁抽水馬桶抽水鈕玩,兩個月沖走了98噸水。

第四種孤獨: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一代沒有兄弟姐妹,親戚也越來越少。每個孩子都處在「4-2-1」式家庭結構的金字塔頂端,被整個家庭細心呵護著。

小兒之間的推搡嬉鬧總在第一時間就被大人制止,誰也不許自家孩子吃虧,唯有減少鄰里接觸的頻率。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這玩伴也要是他們認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網站組織「寶寶相親」,由父母為孩子挑選玩伴。

過去中國人講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從簡從略了,唯獨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對「碩大無朋」的自我,人們難免有深切的孤獨感。

第五種孤獨:離開故鄉

為生計,初入城市的農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線上的工人哪一個做的不是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一入廠門,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連基本的情感需求都無法滿足。在男女比例失調的廣東東莞,一些廠內「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懷孕後多被拋棄。可憐離開故鄉時,她們中的許多人還只是孩子。

第六種孤獨:因為愛情

36個月愛情即退潮的危險始終存在,艱難相處減少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當初,有伴侶常比沒伴侶更孤獨。

第七種孤獨:我不相信

你有地溝油,我有假蜂蜜;你賣毒牛奶,我賣的牛肉其實是染色豬肉。為了逐利,毫不猶豫地同流合污,東窗事發後便說是行業「潛規則」。

食品不安全,學歷是假的,慈善多作秀,名聲不符實……一個人長大的過程變成逐漸對一切持懷疑態度的過程。

第八種孤獨:水泥森林

高樓佔領了城市,家升到半空變成一個門牌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交流的觸點,每個人都十分留心地鎖好防盜門。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車流通暢,夜間燈火輝煌,人們彼此保持安全距離。

第九種孤獨:成為名人

唱《孤獨患者》的陳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獨:「兩三年前我還敢去坐地鐵,但現在不敢了,好像看到人會覺得害怕,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名聲越大越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否則便會被長期積累的負面力量壓垮。范冰冰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來的,「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禁得住多少的讚美。」

第十種孤獨:創作

創作的過程是無法與世人分享的,唯有熬過了那些被孤獨照得通體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成功。

獲得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學獎後,建築師王澍心情複雜地說:「我這麼多年都在探索,感到有些孤獨。但如果很真誠地去思考、認真地去工作,把理想堅持足夠長的時間,那麼最後一定會有某種結果的。」

第十一種孤獨:孤獨症與抑鬱症

全世界有6700萬孤獨症患者,在過去20年裡,發達國家的孤獨症病例呈現爆發式上漲趨勢。在中國,2011年僅廣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約7萬名孤獨症患者,而且人數還在逐年增加。

抑鬱症也不僅僅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被抑鬱症折磨6年的歌手楊坤說:「自己一方面特別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一個人獨處。」

第十二種孤獨: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指修身養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現也指只顧自己好,不關心身外事。現今的中國人,誰不熟悉這句話:「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關心自己,能不孤獨嗎?

相關文章